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采用罗克奇价值观问卷对新生代蓝领工人的价值观及其对职业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新生代蓝领工人而言,最重视的5项终极性价值观依次为"舒适的生活"、"家庭安全"、"幸福"、"自尊"和"真挚的友谊",而最重视的5项工具性价值观依次为"雄心勃勃"、"正直"、"负责"、"心胸开阔"和"智慧"。相对上一代蓝领工人,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新生代更重视对"振奋的生活"、"成熟的爱"、"自由"、"睿智"、"美丽的世界、"救世"、"成就感"等价值目标的追求,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新生代更重视对"智慧"、"清洁"、"能干"、"富于想象"、"自我控制"、"独立"、"礼貌"、"符合逻辑"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新生代蓝领工人对"舒适的生活"、"快乐"、"国家的安全"和"真挚的友谊"这4项价值观的重视度显著影响着职业稳定性,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新生代蓝领工人对"勇敢"、"顺从"这2项价值观的重视度显著影响着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对儒、道、佛的 "生死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另类"解读,并得出结论儒家是"社会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入世"作为,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仰视"之,对生死之认识有着极深的"唯物主义"情结;道家是"自然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合世"而行,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平视"之,所用的认识论具"唯识主义"色彩;佛教则是"宗教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出世"超越,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俯视"之,用完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归纳了<马氏文通>对语值零碎的、不自觉的研究,认为这种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对有无"之"字造成节律差异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节律值的考察;二、对指名代字"是"和"此"、传信助字"也"和"矣"、助读的"也"和"者"等语用差异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表义值的考察;三、对转词介以"以"字位置前后造成句意自足与不自足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语义联结值的考察;四、对"也"字助实字与否造成句子新旧信息差异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信息传递值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5.
"对文"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理解。本文在澄清"对文"和"反义对文"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论衡》中的用例,主要就其中的"反义对文"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它的结构形式、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以期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对文"和"反义对文"的广泛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说"养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气"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和论述,对其范畴内诸如"养神"、"养气"、"制动"、"远近"、"无我"、"脱俗"等术语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对"养气"之说应从创作心理、修身养性、伦理道德、学问人品诸方面综合地理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9.
荀子对墨子思想体系中"尚贤"、"节用"、"修身"、"非攻"、"救守"思想都有接受与传承,对墨子"非乐"、"天志"思想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荀子通过对墨子思想的接受与抨击,完善了其儒学思想,并成为战国末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代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认识包括: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对"新科技革命"的准确把握,对"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自觉,对"世界多极化"的深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11.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蛮子"是我们的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作为现代汉语的权威词典,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比较单一。文章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得出"蛮子"具有"指旧时北方人称口音跟自己语音不通的南方人"、"指封建时代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本国人对外国人的讥称"、"指对彪悍、粗野、强悍的"不讲理"的人的称呼,特指男性,有时也指女性"等四个义项,希望对完善词义有一点小小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对"三农"政策对审计的影响及"三农"责金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三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提高对"三农"资金审计的认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跟踪回访等六个方面加强对"三农"资金的审计,为新农村小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对新时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 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对湖北省黄石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情况的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职责不明,知识能力有限、难以融入农村,归属感不强、对未来充满忧虑,乡镇及村"两委"对大学生"村官"培养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从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保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有序流动机制等方面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宋诗茶词语例释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排比文例方法,对出现在《全宋诗》里的"春风"、"紫笋"、"急须"、"龙凤团"、"兔毫"等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进行考释,对阅读宋诗、研究宋代诗学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唐传奇中两性故事的重新解读,目的不在于怎样"评价"这些作品,而是描述这些作品"是什么样子",并且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发现一系列不同于通行文学史的"意味".这些作品都以男性的书生意识为中心,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折射出书生潜意识中对越轨性关系的幻想、对"母亲"的寻找、对"诗中情人"的散文化欣赏.这种"意味"蕴含在特定的人物结构、故事框架、母题、视角等"形式"要素之中,成为"传奇体"的重要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对胡锦涛同志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党的性质和宗旨进行分析,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