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藏族除聚居在西藏外,还分布在云、川、甘、青四省边界地区。安多藏区位于西藏的东北,川、甘、青三省边界上。藏史称多康中之多麦即安多地区。当今辞书对安多(aredo)也有解释:说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藏族地区;或说甘、青、川三省讲藏语安多方言的地区。其实,两种说法一个意思。这一地区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2.
华日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史地称谓,今被藏语安多方言读为hwa-ri,意为“英雄之地”,其名沿用至今。华日部落的属地在历史上除以当今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主外,还有其它地区。当今,这些地区除居有藏族外,还有汉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回族等其它民族的群众。在这里,除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外,其它民族的群众则在山神和山神崇拜的信仰活动中呈现出多元文化形态。对此,我不仅甚感兴趣,而且认为它在民族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限于篇幅,我只能根据我近两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对高居于大通河流域的大通十三位山神及人们对它…  相似文献   

3.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极为辽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习惯上分为三大藏区,藏文史书上称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据《安多政教史》,安多之名则是采巴颜喀拉山东麓的阿庆风嘉雪山与多拉山两座山名的首字合并而称的。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之全部等藏族居住区,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到蒙古人统一西藏之前这一地区藏族部落有关社会经济的发展诸问题。曾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安多吐蕃社会“生产力相当低下,”本文想通过事实的叙述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地区的藏语语音。据当地人语感,这一地区的藏话东通玉树州结古一带,南通玉树州囊谦和西藏自治区的丁青、巴青和索县一带。这里简称为玉树话。 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寻玉树话的语音特点,并进而分析它在藏语方言中的位置。玉树州北接果洛藏族自治州,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邻西藏自治区,处于安多、康、卫藏三大方言区的接壤交错地带。《藏语简志》将玉树话划入康方言范围  相似文献   

5.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辽阔,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地方,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等部族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10世纪时,现今西宁以东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11世纪唃厮啰王朝兴起,迄至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母语为无声调语言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声调是非常困难的,但由于汉语的声调有辨义功能,因此学好声调又是非常重要的.安多方言就是藏语中一个无声调的方言.本文以使用安多方言的15位藏族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的发音材料进行了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多地区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区之一,区域位置重要,南邻西藏,北联蒙古,东通中原,西靠新疆,是各族文化交流的战略要道,也是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战略前沿要地。安多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在历史上也从未形成过统一的行政区划。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安多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位于我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安多处于汉藏文化的交汇地带,除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古、土、撒拉、东乡、保安及羌等民族在该区域聚居繁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等多种因素,各民族在此创  相似文献   

8.
“安多藏区藏族文化面向21世纪 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藏区是由卫藏(西藏自治区)、康巴(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等)和安多(青海藏区、甘肃藏区和四川阿坝州等)三大藏语方言区构成的。安多藏区是中国藏  相似文献   

9.
《安多藏族史略》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极为辽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据称,由圣地印度金刚座北走一百由甸,有萨迦大寺,又向北走一百由甸,即步入朵麦藏区。它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区,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和西羌的诸族部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玛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十世纪时,现今西宁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十一世纪确厮哕王朝的兴起,以迄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青海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由黎宗华、李延恺两位先生合著的《安多藏族史略》,可说是一部独具特点、填补空缺的“藏族史”研究专著。这项新成果虽然只有十六万字的篇幅,但  相似文献   

10.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的安多地区,由于安多藏族本土从未遭受西藏灭佛运动的影响、广泛的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基础、藏传佛教信仰多神教徒不持戒的信仰方式,以及藏族蕃僧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及其特权、中原王朝利用蕃部佞佛而实施羁縻政策,导致了佛教的繁荣和兴盛.  相似文献   

11.
同仁,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2502米;属民族杂居区,除藏族外,还有汉、回、撒拉、土、保安、蒙古等民族。藏族是黄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有9.7850万人,占总人口的64.8%,汉族有1.5280万人,占总人口的10.12%;回族有1.0649万人,占总人口的10.08%;土族有6905人,占总人口的4.57%;保安族有170人,占总人口的0.57%;撒拉族有895人,占总人口的0.59%;蒙古族有1.9219万人,占总人口的12.72%,聚居在河南蒙古自治县,从事畜牧业(据《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日益频繁,关系也日益密切,在交往过程中,藏族除借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些词语外,还借用了许多汉语的词语。本文拟对藏语安多方言同仁话(以下简称藏语)的汉语借词的分类、借用方式、语音变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宋金时期,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的安多地区,是藏族居住的一个重要区域,分布着大量藏族人口。本文拟对宋金文献中出现的安多藏族人口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对当时安多藏族人口数据及人口发展的原因得出与史实相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族。他们居住在高山连绵、雪峰林立、激流奔腾的青藏高原上。他们勇敢、淳朴、勤劳、善良,是一个兢兢业业创建自己家园的古老民族。藏族自称“博”,人口有387万。西藏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前期,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文是拼音文字,自左至右  相似文献   

14.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安多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马贸易同中原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安多藏族部落同中原地区十分兴盛的马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安多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巩固了边境防务。  相似文献   

15.
藏族史研究是我国历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藏族研究开展得早,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迄今,在藏族史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空白,还有许多尚待开拓的领域.《安多藏族史略》是解放后第一部系统研究安多地区藏族历史的专著,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严肃认真的审视,基于历史的自身逻辑和安多藏族社会历史的具体内容,认定安多藏族社会一直至解放,仍处于封建农(牧)奴社会末期,发前人之未发,以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认识较为深刻、全面,具有新意.该书凡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说研究藏族史是研究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研究藏族人民生活的发展阶段.同样,研究安多藏族史亦然.第二章“安多藏族的来源”,主要个鉴于学界对本地区藏族的来源众说纷纭,各持一端,故根据藏、汉两种文字的记载和解  相似文献   

16.
安多地区的藏族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但其研讨者或偶有涉及,却不免资料不足,立论失之于空泛,或有一孔之见,而未窥其全貌,莫衷一是。笔者有幸读到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丹曲同志的新著《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为之耳目一新,产生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社会调查,突出地域特色 “安多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和四川部分藏族地区,在历史上吐蕃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所以,该地区藏族文化独具特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玉树地处偏远,居住于此地的藏族人世代信奉藏传佛教,玉树藏族人民十分喜欢歌舞,他们的歌舞闻名遐迩。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树民间歌曲内容极其丰富,而盛行于玉树地区的歌舞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玉树对卓曲的发展,卓曲的分类及音乐特点这两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其曲式进行了较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玉珍 《中国藏学》2005,(4):123-12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毛草女士撰写的<玛曲藏语研究>,于200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长达38万字.该书是第一部由本民族研究人员独立调查并完成的现代安多藏语方言研究著述,正如孙宏开先生在"序"中所言:"填补了藏语安多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个空白",是一部了解藏语安多方言不可多得的著作,也是开展藏语方言比较研究乃至藏缅语族语言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在理论和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从中还可以看到藏族女性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展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张建民 《中国藏学》2011,(2):231-238
夏河藏语是藏语安多方言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土语群。由于夏河地区的藏族人民与周边的汉族等其他民族长期群居杂处,语言互借的情况较多。文章从借用方式、发音、词序等方面论述了夏河藏语中汉借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夏河藏语中的汉借词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初,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禅定寺和拉卜楞寺之间缔结宗教文化关系,是藏族历史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关系的缔结,对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历代卓尼土司和嘉木样活佛的宗教文化联系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同时也概括了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