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访谈和自编开放型问卷对西藏大学、铜陵学院、宿州学院75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多项回溯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生活对留守孩子的学习、情绪、性格、人际交往都有影响。被调查对象是考上大学的留守孩子,他们积极、求上进、刻苦、努力、塌实、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等,在学习上的表现不能代表所有留守孩子的情况。研究结论可以为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关心留守儿童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2名在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研究他们对父母婚姻关系及其自身婚恋心理的主观体验。采用QSRNvivo7.0软件对两组被试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婚姻关系与子女婚恋心理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被试的主观体验中,父母婚姻关系的幸福与否,与父亲在婚姻中的影响有更为重要的关系;被试对父母关系有更多的消极评价与感受,必然在"对爱情的期待"、"婚恋的态度"、"与家人关系"和"评价自己的爱人"等方面使用更多的负面词汇;被试对"自己在婚恋中的角色"与"婚恋中重要东西"的评价,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婚恋心理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477名初中生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的自尊水平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初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由于留守初中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明显偏低,自我消极体验相对较多,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对自我逐渐失去信心,自尊感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以致学业成绩不良。事实上,人的某些优秀心理品质可使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因此,可以通过转变公众思想观念、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创设家庭支持系统和引导学生自我肯定等多种途径,挖掘、培养留守初中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和自尊感,使他们拥有更强的自我成长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亲子分离的环境中成长,在社会交往、学校生活、情绪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导致他们心理韧性状况不容乐观,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选取徐州市睢宁县作为调查点,通过访谈式问卷的方式搜集资料,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水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受到年龄、性别、监护类型、留守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湖南安仁、澧县、安平276名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对湖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进行考察,深入探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现状及差异,并结合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农村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之间差异显著;2)相比于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对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3)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水平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4)留守时间和个人因素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有显著影响。主要建议:家庭应创造支持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发展的环境;幼儿园应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政府应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上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综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农村妇女留守原因、农业生产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的婚姻关系与心理状况、家庭决策与性别关系、子女教育、社会网络与自我发展几个方面.文章认为,目前的留守妇女研究存在界定模糊、理论构建不足、缺少对留守妇女多元性关注等问题,而且忽略了她们生活中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珠三角和长三角2 385名80后外来工的调查数据,在倾向值匹配基础上,考察留守经历对外来工精神健康的影响。 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外来工的精神健康具有调节作用,在学前、小学或初中的某个阶段有过留守经历者更有可能处于精神健康高危状态,其中又以学前及初中阶段的留守经历的影响更大;但长时间的留守生活反而可能增强个人的抗逆力,显示儿童具有一种比较强的自我调适功能。 此外,与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成年后的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需综合考虑客观外在的“留守负荷冶“留守环境冶及主观内在的“留守适应冶因素。 而针对已成年的有留守经历外来工,需从劳动自由、团体关怀、柔性管理、身体保健、业余生活改善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早期经历是健康分化的起点和基础。留守经历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生命历程事件,其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切入,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序次Logistic模型分析了是否有留守经历和不同留守起始阶段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疾患情况的影响。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健康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留守开始的不同阶段对大学生健康影响存在“早—晚阶段效应”。该研究结论对大学生健康工作具有一定启示,要聚焦“关键时期”和“特殊阶段”,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心理问题的预警及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8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留守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测率高于非留守组大学生;(2)留守组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阳性症状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组大学生;(3)不同留守类型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的影响不同,且均有统计学意义。(4)留守组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均显著高于非留守组;留守组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非留守组,消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非留守组;(5)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留守经历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中存在调节效应。结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留守经历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困境,以社会心理发展为理论依据,将自我认同概念操作化为身体形象、父母期望、成败经历、目前状况、现实环境、未来展望。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切入,沿着“需求评估—服务介入—服务成效—专业反思”的路径展开小组工作实务干预。最后立足发展趋向,提升留守少年生涯规划的生命指向性;从整合视角出发,构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的支持网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服务指向个体需要三个方面,对于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