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有学者混淆甲骨文合祭、周祭、祊祭等不同种类卜辞对祖先祭祀顺序的不同要求,否定王国维等学者对商先公先王世次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上甲至帝辛世系为序,就《殷本纪》所载商先公先王世次及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顺序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一、合祭卜辞在各类卜辞中均有,可根据祭祀目的、种类、规模,有选择性地挑选商先王、先妣祭祀。祭祀顺序有顺祀也有逆祀。周祭卜辞只出现在出组、黄组卜辞中,它是以翌、祭、■、彡五种祭祀,严格按照商先王即位顺序,“依其世次日干,排入‘祀典’一一致祭”,不允许人为调整。黄组中的祊祭卜辞时代属于文丁、帝乙时期,其致祭次序依先王名在旬中(由甲至癸十日)的位次而定,与先王的即位顺序无关。三种祭祀卜辞中先公先王祭祀顺序不可混为一谈。二、商先王之间的辈分是学者在周祭先公先王次序的基础上依据《殷本纪》等先秦典籍考定的。即周祭商先公先王的祭祀顺序与《殷本纪》结合研究得出的商王世系,是历史上真实的商王世次。可以用该成果校勘《殷本纪》等历史典籍,但校勘的目的不是给原书修改错误,修饰文字,而是正本清源,便于对古籍《史记·殷本纪》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周人克商之后,姬周统治集团不断总结周先王以及夏商甚至往古先帝先王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失败的历史教训,并以高度的历史理性去审视自己的言行及统治方式,从而推动了周人的思想维新运动。周人否定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于儒家的传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附论祊祭卜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卜辞中祊祭的祭祀规则除原有的5项外,还有3种:一是其致祭次序依先王日名在旬中的位次而定,而与先王世次和继位顺序无关;二是卜辞祊祭以祭祀武乙、文武丁为主;三是祊祭是亚祭前的预备性仪节。  相似文献   

4.
商王朝的“婦”,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姑且称之为“商婦”。“商婦”包括王婦、子婦、诸侯婦、大臣婦,有一些是商王的亲属。她们可作为主帅,统帅将士,参与战争,参加祭祀与占卜,参加农业活动,深得商王的关心,在商王朝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人本是僻处西土的蕞尔小国,经历了太王、王季、文王等几代首领的辛勤经营,至武王时终于一举击败了东方的“大邦”商,并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宗主。殷亡周兴的政权更迭是出于天命抑或人为?周人经过对历史的反思作出了如下的回答:国家的兴替是由天命决定的,得天命者兴,失天命者亡,天命转移的唯一依据在于统治者能否固守其“德”。因此,周代统治者提出了“帅型先王”、“古训是式”这一复古意味浓厚的政治原则,以保证天命永远地驻留在周人身上。 一、周人天命观念与先王之“德” 周人的天命观念是对殷人上帝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殷人的上…  相似文献   

6.
自上甲至汤灭夏前的商部族,究竟处于文明进程的哪一阶段,学者间存有很大分歧。殷先公先王自上甲以后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商汤灭夏前已初步形成了部族奴隶方国,建立了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7.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来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获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大的治理天下的方略,从而导致了理学斯文扫地,促进了日本近代人文主义兴起.  相似文献   

8.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晋随武子在谈论楚国代郑之因时说:“今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眼而舍之,德刑成矣。……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政有经矣。荆户而举,商、农、工、灵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好矣。”在这里,随武子对楚国“四民”的排列次第为“商、农、工、贾”。而错子·小匡测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其排列次第显然与随武子所言不同。如众所知,《管子顺举当代表中原造夏的观念,故不少学者以为诸复与…  相似文献   

9.
~~四方,罔不惟德之勤。”先王是德治的楷模,法先王就要像先王一样实行德治。“我时其惟殷先王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康诰》),就是这一思想的明白无误的表述。可见,法先王的德治思想是法先王的内涵之一。三、法先王的用贤思想《吕刑》具体描述了尧任用贤才———伯夷、禹和稷,“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因而“惟殷(指重大贡献)于民”。如果说这里还只是含蕴着法先王就是要法先王的用贤思想的话,那么,在《立政》就讲得十分明确、具体。《立政》是周公晚年告诫成…  相似文献   

10.
亲属称谓即对亲属关系的称呼。世界上各民族所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汉语称谓制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关系都表达得十分清楚,而在英文称谓制中,所有这些关系都一概称为Cousin。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民族在称谓中把父亲、伯父和叔父都称作父亲。甚至还有一些民族把父亲、伯父、叔父和舅父都统称为父亲。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呢?世界各民族的称谓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应该怎样划分它们呢?这些问题始终是世界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重大而复杂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经孔子删定《六经》而定型,孔子死后,遂亦分裂。据韩非记载:自孔子之死,儒分为八。迨至战国,孟、荀二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两大流派。 孟、荀二人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治学方法不同,虽然他们都属于儒家,在政治上都主张结束春秋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在思想上却有较大差异,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主张讲仁义,荀子主张隆礼;等等。因此,在后的荀子不仅骂子张、子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而且对孟子乃至子思进行了猛烈抨击,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此种谬说流传,实“子思、孟轲之罪也。”  相似文献   

12.
《天问》中所见之殷先祖事迹张崇琛殷先公先王事迹,向因书厥有间,难得其详。《世本》、《史记》载其世系,然羌无事实;《山海经》、《竹书》偶语其事,亦不言其本末。惟《天问》问殷先公先王部分,言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事较详,是为这方面所能见到的最具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孙钦香 《阴山学刊》2013,(1):9-14,92
与前辈学者论三代之治相比,船山认为三代之治是须分层次而言的。三代之治是包括先王之德与先王之道法两个层面的内容。后世首要效法的应是先王之德。同时船山又分先王之道法为政教两面。认为后世不能效法三代礼乐文章之教乃是可悲之事。于政如封建、井田等制度设计,基于“政,人治之小者”观念,船山认为后世无须照抄照搬。但同时船山认为后世之...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油田开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商饮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到市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面对中国加入WTO日子的临近,大庆石油管理局改革重组的深入,市内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局商饮服务业将走向何处、如何发展?昆仑实业总公司作为局以商饮服务业为特色的企业集团,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面对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如何巩固现有市场,拓宽营销渠道,争取效益最大化,确实需要从企业定位、项目决策、经营管理。市场开发、机制创新等多方位综合考虑。本文仅就创新机制这一切…  相似文献   

15.
荀子"法王说"可细分为"法先王"和"法后王",该学说上承孔子,旁绍孟子之余绪,结合时势赋予新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完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荀子"法王说"的提出,不仅对孟子的"略法先王"发难,更欲攻驳战国诸子之偏弊。"法先王"和"法后王",分别针对诸子学说中"不法先王、不顺礼义"和"是古非今、说不及后王"之言论加以批判。但无论是"法先王"或是"法后王",其核心宗旨都为"隆礼义"。荀子所谓"后王"大致应在三代之内,以周代圣王为妥,似还包括周公、孔子。  相似文献   

16.
亲昵称谓,又叫昵称、爱称,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的称谓,具有较一般称谓词更为鲜明突出的感情色彩,在汉语的交际中运用十分广泛,是称谓大家族中极富特色的一类。其主要特点是名目繁多,形态丰富,具有浓郁的汉文化气息,反映着中国人极富个性魅力的审美趣味。一、亲昵称谓的构成作为汉语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亲昵称谓的构成也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洒脱气派,恰与礼貌称谓的保守严谨相映成趣。1.巧用姓名,构成亲昵称谓。姓名是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其突出特征是符号性、指称性。在一…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先王崇拜与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先王崇拜是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的.先王崇拜主要表现为先王神圣化以及"法先王"思想的流行.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当时的思想家在先王崇拜的浓厚社会氛围中,竞相提出了效法先王,实行"德治"的主张,但他们对"德"的阐释各不相同.儒家德治思想最终在争鸣中取得主导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三监考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履行存先王之后的传统和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封纣子武庚于殷商王畿故地。鉴于当时殷商的奴隶主贵族还有相当的势力,东夷诸国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武王在封武庚于殷的同时,又委派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他们各自的封国就近监察、镇抚殷顽民与东夷,从而形成了西周初年三监监殷的政治局面,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武王弃世之后,三叔不满周公旦的践阼摄政,于是勾结武庚、东夷和淮夷反叛周室,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叔监殷局面即告结束。由于时代变迁,史籍散佚,从西汉时超,人们对周初三监其人其事已印象模糊,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今天有必要辨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象。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传说从双峰县城永丰镇向东南方向走二十多公里便来到了九峰山麓。九峰山.地处湖南省双峰县东南部,东邻荷叶乡,南界衡阳县.西北与石牛乡相接。南岭山脉延伸至衡阳白马.山脊陡起,飞神山、铁钉寨、双乳峰.正托峰、新事子、鸟飞山、钵益岭等九座山峰成座椅式一字摆开,峰尖直插云霄,气势非凡.山貌奇特.这就是九峰山命名的由来。说起九峰山,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故事:“圣帝回首长懊悔,不该当年数铝峰。”这两句诗说的是姜于牙兴周灭商那个时代,当时商朝北伯侯崇黑虎,面如锅底黑,眼若金铃亮,武艺精通,难逢对手,不料…  相似文献   

20.
周先王继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三代时期的继承制度 ,以往殷、周迥异说影响很大 ,其根源多因对《史记·周本纪》关于周先王世次的记载认识有误 ,又受古公父立少子季历、文王立次子武王及武王传位等所造成的假象的影响 ,从而对周先王的继承制度认识比较模糊。学界的最新研究证明 ,殷商甚至夏朝时期与西周一样 ,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先王当也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