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立勋 《船山学刊》2004,(4):135-137
作为诗风"尚怪"之唐王朝元和时代成就杰出的诗人之一,贾岛不但以他独特的清幽寂苦之艺术风格卓立于当日诗坛,而且对唐末清苦诗风极有影响.因此,本文拟对贾岛诗风的成因及其在唐末诗人中的影响作初步的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王佺 《云梦学刊》2006,27(1):55-58
文章引证大量事例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唐人投匦和献书行为的性质特点、主体身份、目的动机,以及具体过程等环节,全面考察和介绍了这种特殊的干谒现象。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代,文人干谒求官的方式和途径是复杂多样的,而通过投匦或献书干谒皇帝,以求仕进的现象,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它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仕途的热衷和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3.
宋立英 《兰州学刊》2010,(11):169-172
竟陵派与贾岛、姚合诗歌有相似之处,但不能因此就说竟陵派效仿贾岛、姚合的诗歌创作。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从未标举过贾、姚,也从未表示学习过贾、姚。两者之间的相似是无心之似,相似的原因在于二者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及对冷寂意象的偏爱与幽静诗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贾岛是韩孟诗派的一员干将 ,向以推敲苦吟著称 ,与孟郊并称“郊岛”。贾岛生前已颇负诗名 ,后世规摹贾岛者代有其人。但因大文豪苏轼“郊寒岛瘦”与司空图“寒涩”的评语 ,加之后人对此评语的片面理解 ,贾岛作为诗人的价值定位逐渐失去全面与公正。实际上 ,人们大多疏于对贾岛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往往沿袭成说 ,以偏概全 ,甚至把他当做一个荒诞、自卑的畸形变态之人 ,可见误解之深。贾岛真是一位诗运落魄的苦吟者。通过全面仔细地研读《长江集》 ,我们发现贾岛诗歌风格不是单一的 ,远非“寒瘦”、“寒涩”几字就可以概括的。贾岛诗歌实…  相似文献   

5.
贾岛评价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旦学报》83年第3期载有胡中行同志《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以下简称“胡文”),意在“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诗中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然而细读胡文,其失之主观的论述和论断实未足以使人信服。今质疑如下,以就教于贾岛研究者及海内学人。一 贾岛和韩愈虽有较深的交谊,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没有继承关系,这是贾岛研究者的共识。问题在于应如何认识贾、韩的关系。 胡文论断:“贾岛投身韩门主要是出于进身的需要”,“因为贾岛进京赴举,需要依附先达”。 按:胡文这个论断,其来有自。宋王远《长江集·后序》:“土有未效之用,身在无  相似文献   

6.
一、几度上临安献书?《宋史·郑樵传》及省、府、县方志均载称郑樵一生三次从兴化赴南宋首都临安: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上《献皇帝书》,献所著百四十卷,诏藏秘府;第二次是绍兴二十八年应高宗召对诣解,投右迫动即3第三次是绍兴三十一年携《通志脉于朝,进《上段通志表》,适“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投枢密院编修。翌年,郑樵便逝世了。近来,吴怀棋先生编著的《郑樵年谱》据《上宰相书》的记叙,重新考定郑樵在以上三次人都之前,已有两次赴临安献书之行: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第二次是十七年,即作《上宰相书》的时…  相似文献   

7.
翁银陶 《江淮论坛》2004,(1):136-140
本文认为,促使汉大赋产生的驱动力,既不是为讽谏而作、献纳而作,也不是因帝王之命而作,而是缘于汉大赋作家的自我展示心理.这一观点,不仅可以从古代学者"见异于世"的赋论、赋家"猥欲逮及"的言谈中得到印证,而且汉大赋的冷僻诡异之字、广博的内容、宏大的篇幅以及劝百讽一的规谏,也无不与"自我展示"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汉大赋作家的这种自我展示心理,是因当时"高自称誉"的社会心理、汉王朝的强盛国力以及扬名于时、流芳后世的时代思潮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贾岛虽出身释子,但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却贯穿其一生.贾岛的一生充满了烈火与严冰的煎熬,既是执著奋斗的一生,又是愁肠郁结的一生.贾岛的用世之心不仅表现在其或壮怀或激愤或忧郁或冷僻的诗篇之中,也表现在对所追求和热爱的事业所采取的执著甚至刻意的人生态度之上,贾岛的用世之心也成为其人生或悲或喜、诗歌或隐或显以及后人对其或抑或扬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贾岛一生“累举,不中第”(《新唐书》本传),有下第诗多首,《早蝉》其一也。李嘉言《贾岛年谱》(见其《长江集新校》附录一)、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见该书三卷593页),皆系此诗于长庆二年。我以为非是,应为长庆元年(八二一)四月之作。据《资治通鉴》卷241《唐纪》57:“长庆元年,三月……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  相似文献   

10.
贾岛坐飞谤责授事迹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于开成二年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由于正史记录的疏略和笔记野史的离奇敷衍,使得此事在贾岛过世后不久就变得扑朔迷离,令古今众多学者迷惑不解,继而生发了种种猜测曲解之词,最终造成这一史实的真伪难辨.其实,贾岛之责授在唐代并非独有,"无官授黜"可以说是唐代权贵打击正统文人的一种常用手段,晚唐诗人温庭筠也因受此"礼遇"而落魄终生.对于责授的条件,并非一定要官职低于前职才算贬谪,实权、地域、声望、家世、清浊等因素均可以作为变迁的对象.而对贾岛的责授,表面上显示为对其破格重用,而实质上是在名誉方面对其人格进行贬损,地域上使其远离京师安置于凄凉之地,社会层面上使其远离群体而致孤立无援,进而达到排挤打击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1.
殷顽辨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说: “……商贵族(士大夫)当了俘虏,被周人称为献(字形亦作鬲)民,民献,人献或献,他们反抗周的统治,所以也被称为顽民或殷顽。 顽民原来是大小奴隶主,现在当了俘虏,丧失过去的威福,顽固地反抗周统治是很自然的。……” 按《古文尚书》及《逸周书》,凡称殷朝的遗民,概谓之献民或献臣;献与鬲,形义既殊,音亦远隔,不可混为一谈。至于顽民一词,始于汉代,非周初所固有。此种名词,关系古代史实及史料真伪问题颇大,兹逐一解释如下,以供研究中国古代史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历代以来流传的祼既有"献尸之祼"又有"降神之祼"的说法,实际上祭中之祼仅为降神。祼礼具有政治象征功能。殷商后裔属败国之臣,参与周王祼礼,表明对新王朝的归附之心,象征殷周鼎革;周天子通过赏赐诸侯或大臣圭瓒、鬯,许以行祼礼,确保臣下之权出于己,保证其"王天下"的宗教、政治地位。臣下通过接受天子圭瓒、鬯之赐,获取一国或一族之内的祭祀权,为其统治增添神性色彩和更多的合法性。献与肆作为"朝践"之礼,于堂中举行,以事尸为举礼形式,献为献血腥,肆为荐熟牲。与此同时,"献"中又有荐毛血、制祭、升首等告神礼,均在室内进行,目的在于告诉神灵所用牺牲完好、干净、肥硕。  相似文献   

13.
1915年7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后不久,拱卫军探访公所密探查获安徽芜湖佛教分部总务科干事汪雨春,以安徽青阳县一宿庵僧人了道为名,投书日本驻华公使,建议日本应借中国政府不保护佛教财产之机,与中国政府交涉保护、归还佛教被地方抢夺之财产,以为日本布教地点,这样中国僧徒自能纷纷归投日本佛教。此外,汪雨春宣称其有约四五万余金之庙产被地方政府强夺,愿将被夺之产充归日本佛教所有。汪雨春应约赴日本使馆面谈并走出使馆后,被探访公所密探缉拿。案情很快探明,内务部指令将汪雨春押交安徽巡按使归案讯办,并秉公办理争议庙产各案,同时密咨各省巡按使、都统,提示各省对于庙产纠纷应当秉公处分,防止外邪侵入。通过系统分析相关原始档案,可以发现汪某投书日使投献庙产可谓晚清庙产兴学以来江浙寺庙投献本愿寺事件之余波,更是对二十一条交涉中有关布教权问题的直接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袁世凯政府庙产管理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贡纳制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商代的贡纳,据文献记载从汤灭夏,建立商朝时就规定了诸侯对王朝的贡纳制度。《逸周书·王会解》后附《商书·伊尹朝献》一篇,记汤命伊尹制定诸侯贡纳制度以及伊尹制定的《四方[献]令》,其文说:汤问伊尹曰:诸侯来朝,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伊尹受命,于是乎为《四方[献]令》。伊尹在《四方[献]令》中规定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国所应献的贡物是:正东符类等国,以"鱼皮之路,之酱,微利剑为献",正南阳邓等国,以"珠现、清民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  相似文献   

15.
孟郊贾岛诗歌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郊贾岛都是活跃在元和诗坛的著名诗人,他们以苦吟著称而贫寒终身,仕途的蹭蹬,生活的潦倒以及身后的寂寞等,其生平遭遇极为相似。自苏轼说了“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以后,文学史家往往将贾孟二人诗歌并称,并以寒瘦概括其诗歌艺术风格。其实,他们本来就是忘年交的诗友,孟郊对比他小28岁的青年诗人贾岛极为推崇,他曾赞扬贾岛说:“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可惜李杜诗,不见此狂痴。”(《戏赠无本二首》)他认为贾岛的诗的风骨与诗才,不在自己和韩愈之下,直可上追李杜。贾岛对孟郊的诗歌成就,也十分钦佩。他称赞孟郊说:“身死声名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重出现象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宋诗》与《全唐诗》一样 ,有某首或多首诗于两个以上诗人 (同时或异时 )的诗集中重出。对此 ,钱钟书先生对称为“诗的分身法”。究其原因 ,自然很多 ,现略陈鄙见 :一、同姓名 :唐、宋各有一李山甫 ,因此唐人李山甫的《牡丹》二首“邀勒春风不早开”及“黄妖紫间轻红”又被编入宋代李山甫集。二、同姓 :宋代前有苏舜钦 ,后有苏轼 ,人均称为苏学士 ,结果《吴江岸》“晓色兼秋色”一诗 ,在二人集中均出现。三、同名 (含法名 )或字、或名字相近。前者如唐人贾岛 ,法名无本 ,宋代也有僧人法名无本 ,《全宋诗》编者误将贾岛《行次汉上》“习…  相似文献   

17.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李白政治眼界及治世才能之另一面观杨栩生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和多方面理想追求的诗人。他每每期为圣贤,想作高土,欲为神仙之寿。他还想作侠客,更想作大将,“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1]。在这诸多的理想志向之中,最...  相似文献   

19.
童瑜 《江淮论坛》2006,(2):153-156
在大诗人迭出的唐代,相形之下,贾岛的文学成就并不算高,但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成就.晚唐多种风格林立,但后人所称"晚唐体"却仅指贾岛一派诗风.北宋初九僧、林逋等隐逸诗人,南宋末永嘉四灵,明末竟陵派均宗师贾岛."贾岛现象"的浪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动力源,竟能一次次地在文学史上掀起千层浪花?笔者试从贾岛生平、作诗态度、诗歌意境三方面进行论述,探究"贾岛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姜金顺 《理论界》2012,(3):100-102
通过对明代史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徐阶案的产生与江南的投献风习有密切联系;而出于在江南地区顺利推行一条鞭法的考虑,海瑞需要对缙绅的优免特权加以限制,于是要求徐阶"削籍"和"退产过半",这应是理解徐阶案的经济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