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张安全  凌晨 《统计研究》2015,32(2):23-30
本文将习惯偏好引入传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构造出检验具有习惯偏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计量方程。然后利用中国26个省1999-2011年城乡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习惯形成效应后,城乡居民依然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该动机强度比无习惯偏好时降低了约1/2。同时,城乡对比结果表明,在绝对层面,农村居民具有更大的衡量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绝对谨慎系数,其值约为城镇居民的1.5倍;然而基于现有消费,农村居民衡量预防性储蓄量的相对谨慎系数则要小于城镇居民,约为后者的60%。本文最后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杭斌  郭香俊 《统计研究》2009,26(3):38-4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消费的影响,结论是: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从而各期消费的效用是相互关联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即习惯形成下的消费行为类似于谨慎导致的消费行为。3.另一方面,较高的储蓄率也增强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消费的惯性越强,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小。随后本文把习惯形成和缓冲储备储蓄理论结合在一起,利用1997-2007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周弘 《统计研究》2012,29(7):44-48
利用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家庭最为重要的消费金融行为之一。住房按揭贷款通过“挤压效应”和“补偿效应”影响家庭消费行为,进而改变家庭消费结构。利用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家庭不同种类消费项目的需求刚性不同,住房按揭贷款的发生对不同消费品造成的“挤压效应”和“补偿效应”也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差异。综合分析,现阶段家庭贷款购房过程中,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受到住房按揭贷款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理性习惯偏好与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斌 《统计研究》2011,28(3):23-2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一个家庭当年消费的数量和上一年相同,其幸福感就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消费还具有外部性,如果与他人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受到损失。因此,理性消费者的决策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仅仅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利用1978-2008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与制度环境有关。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1990前中国城镇居民的习惯偏好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1990-2008年的估计结果则支持了理性习惯形成假设。即内部习惯形成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并且消费攀比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各界的警惕,而地方政府的发债动机、发债能力更是饱受质疑。本文利用2004-2012年我国地级市的发债数据,对政府发债动机及发债能力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越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可能性越高;城市的财政赤字情况越严重,则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机会越低,而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速则对城市发债能力产生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制度环境对城市发债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成熟度对城市特征产生了“放大”效应,发债双方的关系更加遵从“市场规则”;而“关系成本”的存在则打破了“市场规则”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我们的研究深化了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基于财富目标的居民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斌 《统计研究》2008,25(2):65-70
内容提要:本文在借鉴缓冲储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关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假设:即中国城镇居民同样也有财富目标,当实际财富低于该目标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与缓冲储备理论的最大不同是,本文假定财富目标与持久收入的比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当预期支出比预期收入增长的更快时,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就不得不提高储蓄率。利用我国1999-2005年28个省的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一是就业率下降加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二是教育、医疗价格上涨过快以至于许多家庭的预期支出增长率超过了预期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消费信贷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储蓄的超常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基于理性消费者最大化其一生效用的假设,推导出衡量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新公式.随后,运用30个省际地区1992~2009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且不同省份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闫新华  杭斌 《统计研究》2010,27(5):32-40
 本文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与消费结构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差分矩估计对中国26个省农村居民1994-2007年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内部习惯形成类似于谨慎,习惯形成参数越大,居民储蓄目标将越高,消费将变得更加节俭。这也是目前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迟迟没有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城镇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集中体现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这三类消费支出都带有很强的“生产性消费”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更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简单攀比。  相似文献   

9.
何辉  尹音频 《统计研究》2009,26(6):23-28
 本文通过所构建的居民消费效用函数模型,得到利息税率调整引起居民人均消费的变化量,并利用中国1985—2007年的数据估计出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调整利息税率对我国人均消费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第二,调整利息税率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影响的效应不同:提高利息税率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而降低利息税率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第三,城镇居民消费时间偏好、储蓄效用因子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时间偏好和储蓄效用因子。  相似文献   

10.
杨瑞琼  杭斌 《统计研究》2012,29(11):31-35
本文在假设我国省域居民消费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前提下,对原有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空间计量改造,建立了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空间计量模型,并选择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空间效应的存在可以缓减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以及潜在流动性约束等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长期来看,可以平和居民一生的消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及东中西部梯度开发的区域特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对中国城乡以及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进行差异性研究能够揭示许多政策意义上的事实。借鉴Dynan提出的具有习惯形成的生命周期消费模型,一方面,结合状态空间模型求解出各时点上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参数,实证结果揭示了城乡居民习惯形成的变化路径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结合面板数据模型求解出东中西部居民的习惯形成参数,揭示了中国居民消费习惯形成所具有的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现期与预期收入水平以及市场化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大陆28个省、直辖市2005-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内容和收入来源项目面板数据为对象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该动态面板模型的GMM(广义矩方法)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衣着消费支出和杂项商品及服务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在食品、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居住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GMM估计结果同时反映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镇居民各部分消费支出的影响情况,该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各部分消费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esence of habit formation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using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We develop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internal habit formation of the multiplicative specification.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model allow for classical measurement errors in consumption without parametric assump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asurement errors. We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by nonlinear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and find that habit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household food-consumption patterns. Using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we develop bounds fo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implied heterogenous intertempor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nd relative risk aversion that account for measurement errors, and comput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ese bound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this article are available online.  相似文献   

14.
盛来运等 《统计研究》2021,38(11):35-46
居民消费与家庭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基于2018年和2019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微观家庭的平衡面板数据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结合我国人口未来变动趋势,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属性、受教育水平三个维度着手,就家庭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提高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具有负面效应,更为积极的生育政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本文建议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推动建设高水平国内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最终需求的研究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居民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所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出口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各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29%、17.08%、5.51%、38.39%、1.83%和31.91%.平均而言,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每1元的消费支出分别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18和0.196千克的CO2;每1元的固定资本形成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3千克的CO2;每1元的出口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28千克的CO2.  相似文献   

16.
在以绝对收入假说为基础的消费函数分析中发现,消费倾向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不显著,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收入差距的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收入差距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为此,要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需要消费政策与收入政策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