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保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赡养老人的国家,孝敬父母一直是人们行为的伦理规范。在近代,由于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赡养老人只能在家庭内部进行。本文认为传统孝道是近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非货币经济体制则是其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杨建海 《理论界》2012,(5):168-170
在传统中国,农村老人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在社会变迁的冲击下,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笔者认为,造成农村养老困局的表层原因是孝道伦理的滑坡,而深层次原因却是农村老人缺乏可供交换的养老资源,因此,建立普惠性的养老津贴是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养老意识淡漠、赡养权利保障不力以及孝道伦理弱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以国家养老保障为主导、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完善法律、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等方面人手,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加速老龄化推动中国养老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背景下,农村丧偶老年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婚姻方式实现养老目标即“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日益增多。本文基于晋西南F村的田野调查,呈现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运用家庭政治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揭示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深层意涵。“通过婚姻的养老”是在社会转型和家庭现代化变迁背景下,家庭内部成员围绕养老责任分配进行博弈、斗争、妥协等互动的产物,是家庭政治从父代主导型向子代主导型转变过程中,农村丧偶老年人为应对“子代弃养”的现实而进行的一场群体性“养老自救”行动。这种以养老为主要目标和以交换为核心机制的农村丧偶老年人再婚行为的功能并不在于揭示了某种可重复的、恒久的价值,而在于完成了某种不可重复的、一时的任务。需警惕其转变成为在婚姻自由的宏大叙事下对农村丧偶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丧偶女性进行另类控制和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家庭老人未来赡养需要突出性与独生子女所能提供赡养资源有限性存在较大矛盾。为避免发生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危机,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应协同行动,在有效地提高老人自养水平的同时,使独生子女有能力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论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农村经济形态的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显现,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冲击。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威降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可获得的家庭养老资源减少;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造成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弱化以及家庭养老地理不可及性的增强。重构新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危机,家庭主导养老和社会主导养老都不能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基层农村创造性探索的家庭——合作养老,作为一种过渡性养老方式,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动员了乡村的养老资源,通过变通的方式既保持了乡村养老传统,又满足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继续感受家庭亲情、乡情和子女照顾的需要。这一方式的乡村社会环境支持,还面临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传统养老文化的自身现代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空巢化状态下,家庭养老制度中的"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出现断裂,农村空巢老人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生活参与不足。选择安徽劳动力输出大县——G县的D村和Z村作为调查地,对40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养老制度是否依旧吸纳或产生排斥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子女经济资源、家庭伦理、家庭关系等诸多因素的良性互动与否。  相似文献   

10.
对苏北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发现,该村老人经济拮据,从政府和子女中得到的补助非常有限;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患慢性病的较多,不少老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现象;老年人与子女互动少,子女的情感支持缺位。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制度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倡导孝道复兴,挖掘和发挥传统孝道文化的价值,强化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责任,将有助于改善农村老人生存状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目前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也仍然处于基础地位。然而,家庭养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孩子是"投资品"的假设,将养育孩子的动机抽象为老年安全动机,在一个两期代际交叠模型中将生育率内生化,使得家庭通过养育孩子的成本和赡养强度的约束最优化问题来确定养育孩子的最优数量,从而基于模型的均衡解考察家庭赡养强度对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赡养的经济中,生育率会提高,而过高的赡养强度会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养老会造成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使得人均有效产出和消费都出现降低,在一个具备有效的投资市场的经济中,家庭养老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基于此,我国应加速完善透明化的资本市场,鼓励自愿性养老年金的建立,同时增强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社会养老意识,降低养儿防老动机。  相似文献   

12.
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是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新农保的出台填补了政府缺位的状态,弥补了政府支持力的短板。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导致农村老人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支持力水平大打折扣。其背后的机理在于新农保制度设计中关于集体经济是否参与养老支持的自愿机制设计和新农保缴费中家庭参与强制机制设计也即捆绑缴费制度。建立弹性的集体经济强制参与机制,壮大农村居民社会养老支持力;发展地方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给予家庭自愿机制下的政策经济支持,夯实家庭养老支持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支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着力点;逐步做大财政直接支持的力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既有对农村养老的研究从“养儿防老”观念、子代养老意愿与老年人生存状况等层面得出了家庭养老弱化的总体认识,忽略了空间区域变量对农村养老形塑的非均衡格局。基于生成动力、责任主体、预期与实践形态几个要素,可以将农村养老分为伦理型、规则型与情感型。三种养老模式分别对应于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与中部分散型村庄。养老模式之所以与空间区域存在选择性亲和,在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与关联程度。从村庄社会结构的区域差异角度理解农村养老,对于我们深化农村养老的理论认识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有着一定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居家养老是我区城镇养老的最佳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在一起,既能承担起家庭养老弱化之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又能克服社会养老“价格昂贵”、“关怀体系僵硬”的不足,融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势,有极大的优越性。面对我区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困难重重的现状,在我区推行居家养老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和极强的可行性,应当成为我区首选的城镇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厚羿  李红文 《理论界》2013,(5):112-115
家庭——作为一种伦理实体和基本制度——是黑格尔现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黑格尔通过“爱与婚姻”、“家庭财富”和“家庭解体”三个环节构筑了现代家庭的理论整体。家庭的内在伦理精神是“爱”,“婚姻”是其实现形态,“家庭财富”是其外部的物质基础。在自然性的家庭关系中发展出了独立的人格意识,由于自身内在的否定性,家庭开始解体,从而进入到了“私权”领域——市民社会,最后通过国家的公共性保障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发展。通过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婚恋性爱、财产分配、赡养老人和未来发展等现实家庭问题置于黑格尔宏大的社会理论构架和辩证发展环节中,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解答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变迁下的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和荣 《学术论坛》2003,4(1):136-139
研究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敬老养老文化。在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既要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 ,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 ,将家庭养老文化基因发扬光大 ,同时 ,也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丰富家庭养老内涵 ,努力探索家庭养老社会化形式  相似文献   

17.
风笑天 《河北学刊》2006,26(3):83-87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 全社会在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还要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昱 《天府新论》2006,(4):104-107
老年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部分。资金保障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保证,服务保障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和服务。从我国养老服务的模式来看,以往我国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赡养老年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家庭的"孝"伦理内涵可归纳为"养亲"和"祭亲"两部分,美国家庭的"孝"则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在家庭生活中,中国"孝"伦理主要体现:在父母地位至高、视赡养父母为刚性义务、重视祭祀祖先及传宗接代。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父母在家庭中与子女地位平等、注重老人精神赡养、祭祖与传宗观念淡薄。目前,中国"孝行"面临传统孝观念淡出与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美国则面临社会养老体系成熟与老人精神孤独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赵茜 《西部论坛》2016,(5):34-4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分离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为农村居民养老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也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有限,也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对新疆M村的田野调查显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其中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养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养老正式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发挥其保障功能时,应重视家庭养老这一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不但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拓展保障范围;还应基于一定程度代际分离的现实重建农村家庭养老制度,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成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两个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