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植物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论述了植物质感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可变性和相对性,并从植物质感给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出发,分别分析了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的植物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视觉心理感受和景观特性,最后论述了植物质感属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以上各部分阐述了植物的质感属性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丰富营造植物景观的方法,拓宽植物景观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讨徽州古村落中的景观意象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阐述景观意象的概念,徽州古村落的整体景观意象、局部景观意象等,其中局部景观意象包括村落八景景观意象、水口园林景观意象、池塘景观意象、村落"点景"景观意象以及其它景观片段的意象特征,并对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为安徽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提供参照,对相似的地域景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广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风貌。本文着重从植物景观配置的两方面内容,即植物材料的相互配置、植物和其他景观要素的配置,探讨了城市广场植物景观配置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精神层次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提高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们突破传统雕塑和景观想独立的创作风格,运用现代美学意识,将雕塑设计和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艺术文化的视觉冲击。本文就从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作用角度出发,探讨现代雕塑与景观完美融合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艺术不仅涉及城市雕塑、壁画、景观装置、构筑物、公共设施等物化的实体要素,还涉及事件、展演、计划、光效和影音艺术、表演行为、社会介入等多种互动的艺术形式,其涵盖范围的广泛性为不同专业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视角.从景观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观设计领域涉及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景观与公共艺术协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和建造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除设计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本身的不断演绎变化,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始终与之同频共振。不同时期,作为介入景观的公共艺术的介入程度、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论文对百年来公共艺术在西方城市景观中的角色演绎,揭示出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后,从塑造城市空间审美的重要力量转向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在这一进程中,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物理空间走向精神场域的构建,成为当今城市景观最具鲜活的视觉文本,从而进一步认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园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绿地,是城市中展现文明和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公园的设计依据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融入古典造园手法,充分利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塑造出具有文化品位高,生态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本文通过对公园景观设计实践,指出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彰显地方特色和历史积淀。最终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活动和审美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风景美学是通过自然像艺术的"如画"原则来建构自己的美学法则,而生态美学则以批判风景美学的"如画"原则来立论。贾科苏·科欧以建筑景观设计的理念为"生态美学"命名,这其中孕育着景观学科的生态转向,即景观学科从LA(景观设计)转向了LE(景观生态)。从中我们发现,贾科苏的生态美学其实是其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一个理论提升,生态美学只不过是他的建筑设计思想的一个外包装,其内核还是景观生态学。从理论渊源上来看,它是英美的"景观建筑"和欧陆的"景观生态学"为主的景观学科融合发展的产物。但其为"生态美学"命名及其原则设置而言,其生态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景观艺术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时间观念并在相应的作品中予以呈现。以当代西方景观设计中时间的审美特性为研究主题,在现代时间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景观之美"置于时间审美的角度加以运思,介绍了历史质感的介入、多重线索的叠合、变幻无常的镜像等呈现形式,以期对当代西方景观艺术的相关作品进行时间审美意义下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景观缺失的不仅仅是价值理性、技术手段和行业规范,更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艺术的不断进化与发展,是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对艺术原创性的追求的。对于国内景观艺术的教育与实践而言,艺术观念层面上的思考迫在眉睫,据此,本文从艺术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景观的发展现状和选择与使命,以求对当下国内的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绘画艺术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总是作为变革的领军人物,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文章梳理了20世纪绘画变革的主要动态,分析了现代绘画理念与园林设计变革的因果关系。在此过程中绘画艺术的进步思想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对园林设计思维理念和设计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园林设计摆脱传统园林摸式,不断探索并走向了现代园林设计的道路。文章指出现代园林对于绘画艺术的成功借鉴,为促进我国多元的园林设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校园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校园景观当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欣赏和美观为目的的雕塑、壁画、建筑等,而是更加注重使用主体体验感、归属感等感官提升的一种人文主义背景下的校园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在一个特定环境当中,主体的需求也逐渐从对景观、作品的欣赏上转变为该环境是否能够给自身带来愉快、积极的心理感受。因此,只有具备了人性、包容、尊重、文化和交流等特征,能够体现出对该环境中使用对象的心理人文关怀,才能被称之为优秀、合理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3.
水体作为园林四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和表现中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多变、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引导流线和协调园景变化的作用。人天生具有亲水性,所以水景往往就成为全园的视觉焦点和活动中心。全面了解园林景观中水体的设计特点和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渊源、手法,将有助于现代水景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装置艺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装置艺术在室内空间、展示空间、景观空间等典型环境中作用的阐述,揭示了装置艺术和环境设计的关系及其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提出了环境装置艺术的概念、特征以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设计。在空间与空间之间,分隔的界定不是利用设计媒介把他们分开,而是利用具有空透、连通性的界定元素,使两者之间互相渗透、虚实相映,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空间规划和展示陈列是展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规划是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而合理的陈列形式可以起到展示商品、突出企业品牌、合理利用空间、美化购物环境的重要作用,运用现代灯光设计会更好的将展示艺术融于空间中,使展示艺术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当代的展示设计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7.
"不健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话语。这个话语的内涵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从它的"使用史"来看,其内涵主要有:(一)"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纯艺术"是不健康的;(二)"灰色阴暗"的艺术是不健康的;(三)"小市民趣味"的艺术是不健康的;(四)"小资产阶级情趣"是不健康的;(五)"形式主义"是不健康的。这些内涵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时代性与政治性,是政治话语权的转化,这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史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视觉特性对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多项设计为例,论述了视觉特性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影响,介绍了如何从人的视觉感官出发,运用多样的园林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协调设计,营造以人为本的舒适景观环境。文章阐明了出色地发挥植物视觉特性,注重利用植物观赏特性中与人直观感受最相关的体量、质地、色彩视觉特性对构成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的作用。文章提出了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影响植物视觉特性的因素,通过植物合理配置,尽可能设计最具动态艺术的园林空间,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创造出更丰富的园林空间感受。  相似文献   

19.
现代柳编工艺中的材质运用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编艺术是设计理念和材料组合的产物,柳编艺术的美感需要通过不同的材料肌理组合来实现。不同的材料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形成不同个性的柳编产品。通过对柳编材料语言特征和材料组合形式的分析,探讨如何掌握材料语言,选择合理的材料组合形式,设计出美观大方的柳编产品,以适应现代人在生活及审美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