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蔡剑飞 《南方论刊》2010,(3):108-109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整合”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不明确,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有人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论述了一些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 ,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以计算机及其远程通讯相结合的信息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生存能力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成为必需 ,在当代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冯大宴 《南方论刊》2005,(11):68-6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所以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势在必行的,而数字化学习则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手段,将小学数学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  相似文献   

4.
向前 《理论界》2005,(12):126-127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正确认识其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经实践证明的深化课程改革和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关键、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成为决定整合效果的重要因素。观念狭隘,忽视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整合形式,忽视整合效果等,是当前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的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实践、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信息社会其他领域的实践都提出了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和信息情报人才的诉求,而且其求贤若渴。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作为高级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责无旁贷地要响应和满足现实的诉求。高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为例,在创新教育技术和开发网络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有机整合,营造新型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从教学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外语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工程构建了一个优质的技术平台,这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讨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应用模式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等问题,以期能为新形势下中国外语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可以突破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瓶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新的CDIO教学模式下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以使培养的人才更好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中心是以构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理论基础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本土化、特色化为宗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进行了建设性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技术正对我们传统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和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不能完全覆盖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空间.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目标,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高体校数学教学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对认真贯彻“体育为主 ,读训并重 ,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 ,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体校特点 ,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应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营造人文氛围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国防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社会性的教育活动。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加大国防教育的力度,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学校的国防教育是整个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的国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互相推动、互为源头,具有和谐性。教学和科研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螺旋式发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高水平的科技攻关人才,在教学上加强制度创新,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人文教育等纳入教学环节中来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理工科高校具有理工科专业资源优势,其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应当是通晓法律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应该在尊重法学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法学与学校优势理工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法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法学与优势学科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当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借鉴理工科实验室教学经验,创新法学实验教学模式,关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邮电大学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法学人才培养凸显信息法学特色,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教育还存在如何在有限的大学四年中予以合理安排与协调人文、社科、理工等各类课程,以及当前师资大多数缺乏复合型学科背景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美育教育中特有的功能,即审美同情、审美想象和审美超越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良好的道德情感、创新的精神和心理调节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要把美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拔出来,着力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当代青年学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搞好学校德育工作,要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并采取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育专业不是一个学科教育专业,而是一个职业教育专业,是适应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而设置的专业。目前的学制模式有六年制专科模式、五年制专科模式、三年制专科模式、四年制本科模式、二年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模式有全科模式和分科模式。新世纪以来,各级各类小学教育专业都在积极探索最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倾向于全科模式,有的倾向于分科模式。原中等师范学校升格的师范专科学校强调培养规格一专多能,原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强调培养规格学科专业化。县镇小学校长强调多能化,城市小学校长强调专业化。高等学校内部,学科专业教师认为专业化就是学科知识与技能专业化,教育专业教师认为专业化就是教育理论与技能专业化。因此,必须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为指导,保持多元化、特色化的同时,坚持分科培养原则,逐步走向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化,适应我国未来城市化小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完善是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是以市场为主导,需求者对信息了解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对全国四个省市10 513名高三学生的调查为基础,分析我国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信息了解状况,以期从信息的角度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美育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的作用不可忽视。新时期的高校美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