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晓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而正确地宣扬基督论:在利玛窦阶段,耶稣会士小心翼翼地宣扬福音,向基督徒传达了耶稣受难及其救赎的教义;在艾儒略阶段,他们除了全面介绍基督的种种奥秘外,还特别强调十字架上的耶稣及其救赎意义,并对当时中国人有关耶稣的许多疑问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2.
以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林、阉党及无党派中绝大多数与耶稣会士有交往的士大夫都对耶稣会士及其传入的"天学"持有肯定的态度,没有任何一个党派的士大夫从整体上因其政治派别而对耶稣会士持友好或拒斥攻击态度.这说明各党派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交往态度与他们在晚明党争中所属的政治派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耶稣降世的信仰是天主教用来判别信徒是否确立了基督信仰的一个标志.因此,理解耶稣的降世及其与天主的关系是信仰基督的逻辑起点.天主教会及其教义对此有"圣神(灵)感孕"说和"道成肉身"论两类解释.中国乡土文化中的感生神话、神灵转世传说及伦理观念,中国近代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对耶稣降世教义的理解、接受与转化,折射出乡土教民信仰中的耶稣形象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以基督教救赎论为思想基础创作《永别了,武器》,旨在探索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的世人如何摆脱战争的罪恶,重新构建生活。基督教救赎论思想在作品中的揭示和有效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所特有的基督隐喻来实现的。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凯瑟琳这一名字词源意义与基督教救赎论思想的关联性和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所特有的基督品质使她在作品中发挥着基督救赎人类罪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从耶稣与犹太会众的关系,本文具体地阐述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中的人人关系。它们都关涉耶稣是谁这一基督论的主题。这同时是马可写作的目的,是马可要向其读者传递的讯息。他们可能是两个群体,形成一定的张力:一是接受第一条诫命(12:29-30)、把耶稣的到来看成预演大卫之国的犹太人(11:9-10);一是第二条诫命(12:31)的信仰者、称“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的外邦人(11:17)。不过,他们共有一个关于耶稣的形象:耶稣是基督,是人史关系(犹太传统)、人人关系(帝国文化)背后的人神关系中的上帝本身。  相似文献   

6.
"其他书信"的作者们,在<新约>中对基督信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在基督论方面继续坚持对基督的再来、审判的末世论信仰.他们的信仰教义,通过和教会内外各种背离耶稣的教导、使徒的传统的学说的辩论日益明晰起来.另一方面,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基督徒在世界中独特的寄居身份形象.这种形象,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逼迫相关.  相似文献   

7.
明末耶稣会在中国的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论文将主要关注耶稣会士1583-1594年间刚进入中国时西学传入策略的探索.首先将传入的内容区分开来,将注意力转回到他们真正的目的,而后具体分析在这10年间耶稣会士在中国所遭遇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制定的相应策略,当时中国人对这些策略的回应,以及耶稣会士对这些策略的再认识.进而从中分析当时中国士人在接受明末耶稣会士所传入的科学与宗教时的态度,以及他们明显区别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艾儒略是晚明第一代入华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次翻译了福音书。与耶稣会在华的传教方针一致,艾儒略在译介福音书时也采取适应的政策,对耶稣的生平事迹进行改写,把福音书从欧洲文化语境中转移出来,放到了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它与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晚明社会的伦理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干预注定福音书进入中国的道路不会平坦。耶稣会士从对耶稣事迹只言片语的介绍到对福音书较为完整的转述甚至翻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正确认识耶稣是理解基督教上帝的关键。面对明末清初入华传教士输入的充满异域文化特质的耶稣形象,中国奉教士人在中国历史典籍与文化传统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因此,无法直接用儒家文化与汉语词汇去积极诠释这一异质文化现象。然而,他们却用比较间接的方式,通过对道成肉身学说做出刻意的选择,强调天主降生与耶稣行实等内容,有意忽略基督受难与复活升天,努力为耶稣形象寻找能被中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内在文化依据,并使其具有了浓郁的儒家气息,从而开启了耶稣形象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晚明时期,随着东西海路大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针对中国高度文明的文化环境,采取文化适应路线,不仅使天主教在中国扎下根基,更引发了中西文化更深入地碰撞,其中生死观问题占据了重要地位。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灵魂、死亡观念做了全新的诠释,也对中国传统生死观念中对来世思考的缺失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调适。但鉴于中国重伦理的文化环境,利玛窦对西方生死观也做了部分调整,淡化神学意味,突出伦理道德,以有利于世道人心,使西方生死观在中国更加本土化。这迎合了明后期动荡政局下士人阶层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认识和融合,而且对明末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友论》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 1 5 95年在华编译的第一部汉文西书 ,也是明清之际由耶稣会士译著的第一部世俗内容的汉文西书。该书通过百则西方哲言的编译 ,向中国人展示了西方的友谊观。在明末清初重儒家的“四伦”而忽视友谊的伦理系统中 ,《交友论》使士大夫相信 ,在遥远的西方也有着像中国人一样对友谊的认识 ,甚至有的见解还在中国圣人的认识之上。因此《交友论》在明末清初曾被多次刊刻 ,编入各种丛书 ,成为后来中国思想和伦理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踏上中华帝国的新教徒公元1807年5月12日,一位刚满25岁的英国传教士,转道美国,登上了由纽约开往中国的“三叉戟号”轮船。一种为基督福音为中西文化交流而献身的激情,充满了这个年轻人的心灵。他就是罗伯特·马礼逊,基督教新教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先驱。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方传教士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交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期,以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有意识地调整传教策略,融合中国儒家思想,将传道对象锁定于中国士…  相似文献   

14.
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晚明社会变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士人生计的贫困化 ,并对晚明士风的嬗变产生了极大影响。于生计促迫下 ,士节的沦丧、士心的尚利与士行的污贱构成了晚明士风的主要内容。这一方面导致了晚明士人自身人格精神的消解与没落 ;另一方面也促动了其生存观念的转化并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这对晚明士人健全经济人格的形成与社会出路的拓展也起到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在至和至治平年间居京为官十四年,以其为中心相与交游者一般为道德、文学之士,他们雅集交游、诗酒唱和,既有文学层面的交流,亦有政治时事、人物品评、经典诠释、儒释道关系等的议论,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游圈。欧阳修及其交游圈中士大夫们的道德、文章为宋学第二阶段道德性命之理的张扬奠定了基础,他对士人仕途上的提携、帮助,更是有助于宋学第二阶段的学人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实践儒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以及宣扬他们的宋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征文是晚清寓华传教士为吸引中国人关注基督福音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晚清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万国公报》也采用了这一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万国公报》不仅引起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关注,并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征文不仅是《万国公报》稿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在晚清社会具有影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科学译介为主线,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以标志性事件而非朝代更迭为界线,对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的科学翻译活动进行了全新的分期,提出以1687年为耶稣会士科学译介活动的分水岭这一全新命题,强调了法国耶稣会士在此之后确立的优势地位,并且论述了他们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对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晚明时期,王学左派思想异军突起,在心学的旗帜下,肯定人欲,张扬人性,在推动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出现了空谈心性的流弊。以中晚明时期小说中的另类僧尼形象来说明,若将人性等同于佛性,宣扬"我心即佛",以人心来代替世俗社会的道德规则,最终必将导致心学的异化和瓦解。  相似文献   

20.
耶稣基督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他还有意义吗?世界越来越物质化。人们步履匆忙,眼光急迫,在向外部索取的操劳中迷恋宏伟的可见的现代物质巨厦,以及诸如此类等而下之的景观,所获似乎十分丰富。但是世界并没有变成天堂,苦难仍不断在大地上出现。有人试图追朔传统,重新认识和借鉴耶稣所崇奉的上帝,即灵魂一精神对人的意义。其中一人就是卡赞扎基斯,伟大希腊的子孙。他用笔复活耶稣让他在人间重走一次被钉十字架的路程。当然这个基督已不是原来的基督,而是作者经历生活磨炼体验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基督。他如是阐明耶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