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是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李鸿章理智地看待弱国外交,把“自强”作为外交根本之计,把“和戎”作为实现自强的手段。这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条件的,是近代外交的明智之举,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卖国”。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在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时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赖商为承办 ,赖官为维持”的官督商办思想。官督商办思想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根源。在官督商办思想的实施过程中 ,李鸿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用企业的发展。但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和官督商办思想所要维系的封建性 ,在 1 9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官督商办思想又成为近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清史稿》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是公认的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从“经世致用”的新儒...  相似文献   

5.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他创办军火工厂、编练陆海军、创建民用企业等,这些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这不仅使中国历史向近代化推进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而且对加强中国国力、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有益的。李鸿章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人物,左右清廷朝政长达四十余年。然而,李鸿章这个人物的出现始于太平天国时期,是伴随着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运动发迹起来的。本文试对李鸿章的崛起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关系,进行一些探论.一、太平天国运动与李鸿章投身军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章育良李鸿章是一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①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纲领性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变通“#宗之成法”这样触动时忌的措施,要求把具体的洋务的兴办与某种程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本文拟对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龙 《社区》2009,(5):38-39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9.
一部知人论世的力作──《洋务之梦──李鸿章传》读后黎仁凯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史学界一直把他视为反面人物,概以“干古罪人”定论。近些年来,研究者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对他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10.
刘畅  穆艳梅 《21世纪》2010,(2):36-38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软弱的清政府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李鸿章作为晚睛的重臣从1863年开始他的外交生涯,他的一套独有的外交思想,虽然不能挽救近代中国于水火,却使近代中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的腐朽统治,他们会牺牲一些利益这是必然的,李鸿章能在维护清政府利益的情况下,在和外国代表谈判时,最少地减轻近代中国的利益损害,他可谓是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正>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中,有一个被李鸿章称赞为“吏治洋务,冠绝流辈”的人物,他就是《海防条议》的作者丁日昌(1823—1882)。丁氏乃广东丰顺人,从同治初年起投身洋务活动,参与中国最早一批军事工厂的筹建。其后历宦江苏、福建和台湾,始终以推进洋务事业为己任,倡言改革,多有建树,实为洋务运动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故在丁氏生前,已获洋务派人士交口赞誉。李鸿章一再推许他的洋务才干“精能罕匹,足  相似文献   

13.
大清对外交往史上,李鸿章是一个特别傲慢的人。李鸿章是中国第一位专门与“洋夷”打交道的人,是大清第一个外交家。近一米八的个头、堂堂的仪表,站到外夷面前一点儿也不逊色。1896年6月27日,李鸿章在德国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乍见面时,两个人着实互相客气了一番,可是当俾斯麦说出“我听说有称阁下为‘东方俾斯麦’者”时,李鸿章当即脱口而出:“噫!我只听说过有位‘西方李鸿章’,可是阁下吗?”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失败.此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频繁,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继林则徐、魏源开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夷务活动之后,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搞了一场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自强求富运动,力图使中国合上资本主义的节拍,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完成中国近代化之伟业.然而,由于李鸿章镇压了农民起义,签订了卖国条约,被人们视之为刽子手、卖国贼,因而对他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讳莫如深,语焉不详.因此,本人试图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发展近代工业为内容的洋务运动,其直接目的是希冀以西方的“坚船利炮”来巩固清朝的统治,但在间接上发展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为中华的振兴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该文以李鸿章在铁路建设上所作的贡献,试图分析李鸿章与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铁路的建设和李鸿章有着紧密的联系,李鸿章是中国铁路的奠基者和实际组织者。李鸿章在对待民族资本的问题上基于一种客现现实的解决办法,为中国铁路的兴起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李鸿章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一方面,大批研究论文见诸报刊,李鸿章研究专著《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一书正式出版。尤其是1988年在李鸿章的家乡安徽召开了“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专门研究李鸿章的学术会议,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接着在1989年山东东营召开的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上,李鸿章又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热门人物。此次大会代表们提交的29篇人物研究论文中,研究李鸿章的就有12篇。可以说李鸿章研究,已成为近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后世较有影响的是冯桂芬。冯桂芬是近代维新思潮的先驱者,他的中西文化观,是近代“中体西用”文化思想的滥觞。冯桂芬(1809—1874)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地主家庭。他在《五十自诉》中曾说:“承先人遗业,薄田十顷”。可见他的家庭虽不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官僚豪门,但亦算是当时一个大地主了。因此,他对于时局的看法,免不了受自身所处地位的限制。但是那时古老中国的封闭的大门已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片国土丧失,独立的主权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早有定论:崇洋媚外,投降卖国。但如果历史地更深一层地思考,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治代表,处在中西思潮大冲突大交汇的中心地位,错综复杂的中外矛盾和时代色彩在他身上都有反映。对一个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一反传统的观点,认为李鸿章在近代越南宗主权问题上总体上是力图保藩、捍卫越南宗主权的,在1881年12月──1885年期间李对越的政策历经五次变化。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他在对外交涉中的屈服与抗争的矛盾运动及其循理主义外交、实力备战外交的风格。同时,在李鸿章的内心深处依然闪烁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光芒。  相似文献   

20.
也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评价问题,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从近年来争论的焦点来看,主要集中于上书的意图与性质方面。概括言之,有下述四种意见:第一,“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劝说“李鸿章造反”;第二,甲午战前孙中山的思想中,虽有一些改良主义成分,但“革命的要求”则占主导地位,故不能仅据上书李鸿章一事,就断言孙当时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第三,孙中山于1894年前已经确立了“反满救国”的道路,因而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为了试探他“对反满的态度”,但此时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尚未形成;第四,上书目的是为了“求知于李鸿章”,想通过他实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其性质是“具有革命思想的改良主义。”下面打算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