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研究彝族的尼木挫毕,但鲜有学者对仪式中的生殖崇拜象征做系统的研究。彝人自古以来盛行祖先 崇拜,重视人口繁衍。祭祖送灵的尼木挫毕仪式是彝人祖先崇拜的核心仪式,该仪式不仅体现子孙后代的孝心,同时也是子孙 后代向祖纰亡灵祈求生殖繁衍、家支人丁兴旺的仪式。以调研的凉山州甘洛县吉克家的尼木挫毕为例,探讨彝族生殖崇拜在 该仪式中的象征化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论凉山彝族的魂鬼崇拜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十分崇拜魂鬼 ,认为魂与肉体可分离 ,魂主宰肉体 ,因此 ,有各种招魂仪式。鬼是人与动物死后变成的 ,它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的东西。凉山彝族观念里的鬼虽然种类繁多 ,有大鬼、小鬼之分 ,但不存大鬼统治小鬼。与魂相比 ,人们更崇拜鬼。魂鬼崇拜是形成凉山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的基础。研究它 ,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彝族祖先崇拜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祖先崇拜不具备宗法和孝德的意义,只是单纯的宗教现象,其功能难以超出宗教范围之外。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祖先崇拜超出了宗教范围而具有宗法和孝德意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标志着祖先崇拜世俗化。祖先崇拜的世俗化改变了原始祖先崇拜的单纯宗教性质,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的祖先崇拜在形式和内涵上开始具有显著区别,这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史籍考释、田野调查 ,对彝族宗教的产生、发展、演变等文化现象进行了阐述 ,提出彝族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宗教信仰 ,并定论自然崇拜产生自母系氏族社会 ,祖先崇拜产生自父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5.
水西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人原始宗教观念和祖先崇拜心性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水西彝族丧葬仪式的坛班构成、法器制作、丧仪程式等的民族志记录,深层次探析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和水西彝族人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仪式、及此两者在社会中的影响,解放前和解放后一直为民族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彝族祖先崇拜中所表现的祭仪的隆重以及祭祀者在整个活动中所表现的宗教热忱而言,在彝族现存宗教祭仪中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凉山彝族是一个以氏族血缘组织为基础的社会,要延续家支(氏族)世系,所以发展出祖先崇拜的信仰。在祖先崇拜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在家支世系里的地位都不会因死亡而失去,死去的人都借着祖先崇拜而继续在自己的家支群体中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8.
论哈尼族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毛佑全一、祖先崇拜集团及其崇拜仪式哈尼族父子连名系谱表明,他们所崇拜的祖先神包括了父子连名制形成以来正常死亡的男女祖先亡灵,犹如垂直的台阶往下传递(约有60至70代,距今约1700余年),即从父子连名始祖“母翁”以来已亡故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傈僳族的传统宗教是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合为一体的宗教膜拜形式,它反映了傈僳族传统笃信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随着生活方式从游牧采集转为农耕与畜牧为主的家庭经济形式,宗教活动也开始围绕着家庭宗族来开展.祖先的神灵,特别是那些英烈的神灵,成为今天主要的宗教膜拜形式.傈僳族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禁忌都直接产生于传统宗教,各种禁忌都与鬼神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孛额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其对大自然的崇拜,如大地与山川崇拜、独树祟拜、动植物崇拜、河与水的崇拜、火的崇拜、天体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均属原始宗教的各个阶段的信仰形式。这些形式,在蒙古族文字史料中均有记载。而这些形式均表现在孛额教的仪式和唱词中。  相似文献   

12.
摆手堂是土家族先民的宗教场所,其祭祀仪式包括:敬祖仪式、降祖仪式、颂祖仪式及茅古斯舞表演等。作为一种建筑符号,摆手堂具有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它的产生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心理基础,以祖先的丰功伟绩为实践基础,并在政治权利对其的利用与祭祀活动过程中巩固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彝族传统丧俗仪式,凝聚着崇拜祖先、教育世人以及好生乐死的文化观念。而传统仪式正在消失。为了用文字、影像等方式真实的记录彝族传统丧俗仪式,于2012年7月前往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蒋底村进行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共计7天,包括即将去世、入殓、入殓后、下葬。  相似文献   

14.
支格阿鲁文化为古代彝族文化,其宗教类型是原始宗教类,而彝族原始宗教主要由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观、祖先神灵及鬼怪信仰、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构成。支格阿鲁文化也成了毕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毕摩经书里有以支格阿鲁神灵来对付妖魔鬼怪的内容,毕摩们借助支格阿鲁之神的威力来镇鬼怪,驱鬼除魔,以求人类健康安宁,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5.
灵魂观作为宗教观念中最基本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仪式的核心。对灵魂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宗教观念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层。日本的古神道和彝族的自然传统宗教,两者均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当今彝族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但彝人重视家族祖先的特点依旧突出。日本则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虽多种宗教并存,本土神道依然占据主导,各地神社遍布,展现出日本古神道的持久生命力。借助跨文化的视角,从灵魂概念切入,重点突出祖先灵魂,通过比较两者对于灵魂定义、性质理解、祖灵资格认定、祖灵归属、对祖灵情感亲疏等内容,可以看出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的灵魂观的异同在于:彝族灵魂观反映出半农半游牧的父系社会重视血缘的特征,日本的灵魂观则凸显着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彝族的祖灵观重点在于对后世子孙的约束与期待,功能性较强;日本祖灵观念功能性较弱,象征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彝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彝族禁忌是在彝族先民巫术观的支配下产生的 ,源于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彝族原始社会的禁忌具有神秘性、全民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古代社会彝族传统禁忌向着神圣化和世俗化两个方向分化 ,近现代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 ,彝族传统禁忌逐渐松弛乃至消退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文化中的器物造型各异,祭祀崇拜活动丰富复杂,但都贯穿着祖先崇拜这一主脉。祖先崇拜是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一个“母题”.其自然崇拜的艺术造型中隐含着祖先崇拜的信息,图腾崇拜的艺术造型中传达着祖先崇拜的先声,人像群的造型更是直接以人的容貌来象征祖先的形象。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过程,是古蜀人不断强化人的尺度的过程。由此其造型艺术的审美风貌也呈现为“张扬之美”。  相似文献   

18.
彝族人民祟拜竹子,对竹子怀有炽热虔诚的敬仰之情,赋予它神秘的和超自然的能力。从彝族竹崇故事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蕴。彝族竹崇故事中的文化内蕴,显示的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彝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因此,竹崇文化内涵实质上就是母性崇拜、父性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文明向往和依恋故土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礼中特别强调“报本反始”的原则,这条原则与古代社会盛行的祭天礼地、祖先崇拜从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历来在解释报本反始和祖先崇拜观念时很容易陷入互相阐释和循环论证的圈子中。如果跳出传统经学的注疏、正义、训诂的眼光,从跨文化的比较宗教学的角度,运用永恒回归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反观祖先崇拜,则可以获得新解:先民通过对先祖历史的神话化,定期举行祭祖仪式,求得与祖先的同在,从而使其生存获得再生的神圣性和实在性。  相似文献   

20.
祖先崇拜与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张扬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文化中的器物造型各异,祭祀崇拜活动丰富复杂,但都贯穿着祖先崇拜这一主脉.祖先崇拜是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一个"母题",其自然崇拜的艺术造型中隐含着祖先崇拜的信息,图腾崇拜的艺术造型中传达着祖先崇拜的先声,人像群的造型更是直接以人的容貌来象征祖先的形象.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过程,是古蜀人不断强化人的尺度的过程.由此其造型艺术的审美风貌也呈现为"张扬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