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张安  张明霞 《南亚研究》2012,(2):99-113
1950年1月12日,阿富汗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表达了建立阿中双边外交关系的愿望和建议,但其后不久却又以国内财政困难为由单方面地搁置了建交进程.当然这里自然有反映其国内实情的一面,而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值得深究:一方面,当时的阿富汗政府虽继续坚持中立政策,但把加强阿美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美国为遏制苏联,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拉拢和渗透.因此,阿美关系日益发展.在美国孤立、封锁、包围新中国的大形势下,阿富汗出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暂时搁置了中阿建交进程.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阿富汗国内政局的变化和阿美关系出现裂痕、阿苏关系不断改善、中国积极推行睦邻外交政策以及此一时期中印正处于“蜜月期”等综合因素,导致中阿建交进程开始出现转机.经过一系列政治对话和外交谈判,1955年1月20日中阿发表建交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为其后几十年中阿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关系。塔利班重掌政权对于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日渐显现,“三角博弈”在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呈现新的特征。在美国等外部力量撤出南亚的背景下,塔利班以独立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博弈,巴基斯坦的地缘环境得到改善。南亚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由此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局面。塔利班的崛起刺激了南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并使难民问题、毒品问题等进一步外溢到南亚地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使上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南亚国家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如今,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增强,外部干预减弱。地区国家需要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化解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3.
阿富汗重建具有如下特点:涉及多方面的广泛内容和不同层次;是在国际社会的大力参与下展开的,尤其受到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重建是阿富汗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强烈体现出当代的西方价值观和加快阿"发展"的意图;重建是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发展阶段.重建的主要问题:过分依赖国际社会的援助;安全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经济重建仍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阿富汗问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无法获得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4.
阿富汗问题三十年(1979~2009):地缘政治、民族与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来(1979~2009),阿富汗一直处于战争与动乱之中,阿富汗人民也饱受战乱之苦。阿富汗的战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地缘政治、民族与宗教无疑是影响阿富汗局势的三大主要因素。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民族与宗教三重视角解析阿富汗长期战乱的原因,以探究事件之本源。  相似文献   

5.
论阿富汗重建与南亚地区的安全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阿富汗与南亚地区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前者成为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阿富汗重建以来,印巴两国在阿富汗影响力的扩展、反恐与民族和解,以及跨越阿富汗的地区合作等领域各有所长,并进行着激烈的博弈.阿富汗问题也因此与印巴冲突产生级联效应,对南亚地区的安全影响甚大.印巴两国在阿富汗“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印巴交往的文明化对于地区安全与合作、阿富汗重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日本的对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说和权力均衡理论的影响。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以及对南海、东海矛盾的介入,安倍内阁提出所谓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与美国修订防卫合作指针、修改国内相关法律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其对华政策及地缘战略服务的。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遇到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质疑,其背后仍旧是西方传统的地缘战略因素在起作用。共建“一带一路”本身既是对传统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否定,也是“海陆和合论”这一地缘政治经济学新概念的具体实践。重塑建设性的中美日关系,或许需要从影响决策者利益认知的地缘政治学角度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7.
缓冲国和被缓冲国(“两强夹一弱”)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地缘安全结构,其中缓冲国既被视为维持大国和平的和平区,又被认为是加剧大国冲突的竞技场,关于其地缘作用学界始终存在非此即彼的分歧与争论。本研究选取国际体系转型中(从维也纳体系到雅尔塔体系,1871—1945年)的三个缓冲国:阿富汗(英俄博弈,1873—1917年)、暹罗(英法博弈,1896—1918年)和波兰(苏德博弈,1918—1945年),系统探究国际体系转型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缓冲国地缘作用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缓冲国具有维持大国和平与加剧大国冲突的双重地缘作用,其地缘作用随着地缘身份在和平区、竞技场、势力范围和战略纵深之间的变化而变化。“缓冲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存在一定的“历史包袱”,但其反映出的“缓冲思维”对管控大国冲突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中国借鉴历史经验,努力塑造时空维度的战略缓冲,为管控大国战略竞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地缘政治板块中最热门的一个词无疑是“印太”。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举行了美日澳印四国首脑视频会议,并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首脑联合声明,将四国在“印太”地区的合作追溯到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印太”从概念变成了地缘政治行动,进而上升为美国这一霸权国的重要战略行动。当媒体和学术界不断追捧“印太”这一概念的时候,不禁要问,“印太”所指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呢?从美国在2019年6月正式出台《印太战略报告》到2021年拜登召集美日澳印四方首脑会  相似文献   

9.
阿富汗是继印度、缅甸之后最早赞成、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之一。阿富汗之所以如此力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阿富汗维护其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立,拓展其国际生存空间。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不仅多次在各种场合口头上表示赞成,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时期,中阿两国一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自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以来,在南太平洋、南中国海和东海地区编织制衡中国的网络.日本政府积极响应、配合美国的新亚太战略: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加强与越南、印尼、菲律宾和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关系;公开介入南海争端.日本在未来既为美国所倚重,但也可能丧失地缘优势地位.基于此,日本意欲推出既不违背美国意志、又能彰显自我的“太平洋宪章”.借助日美同盟,达到成为世界政治甚至军事大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14年美国军事撤离阿富汗的时间节点愈发临近,阿富汗重建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在2014年阿富汗举行自重建以来第三次总统大选的背景下,阿富汗国内政治生态的演进备受关注。阿富汗重建十余年所取得的成绩为阿富汗政治生态的重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阿富汗现政权内部矛盾也成为阿富汗重建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如何处理阿富汗"反叛势力"问题将是阿富汗重建平稳推进并进而实现阿富汗民族和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后拉登时代”驻阿富汗美军战略调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6月宣布未来14个月撤军3.3万。这标志着以"战争"形态存在的美国全球反恐行动将逐渐画上句号,同时也表明美国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加快新一轮反恐策略的调整步伐。调整后的驻阿美军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从"以打为主"渐趋"打谈结合";由大规模打击变成精确定点清除;从眼下的暂时驻扎转为在阿长期存在。这既符合美国的国家长远战略利益诉求,更符合卡尔扎伊政权未来的生存需求。美军的这一战略调整将会对南亚局势、中亚战略态势、伊朗的国家安全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的安全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全球地缘政治比较中,以“亚洲重心”和海陆兼备而拥有较大的优势。前文(上)通过与欧美的地缘政治比较,认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是无中心的绝对“破碎型板块”,北美洲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主体板块”,亚洲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主体板块”。本文(中)通过中国内陆地缘政治的区域比较,认为中国的地理大势是北部陆域广阔,东部大部分地带与大海衔接,这样的地形对中国政治产生着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的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其国防务必海陆兼顾,方可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争夺地缘利益,对环南中国海战略形势进行再认知,中国在美太平洋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完成了由以遏制苏联为主,向以遏制中国为主的战略转变.在此背景下,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扩大在南中国海军事行动,侵扰中国南海疆域,掠夺东南亚各国资源.这不仅影响到美国自身的消长,而且也给东南亚和南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南海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各时期的南海政策是其长期奉行的地缘战略构想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在亚太地区海权逐步调整、延伸和扩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南海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并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增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美国的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的地缘格局以及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邱永峥  郝洲 《东西南北》2011,(12):48-49
《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和郝洲三度前往阿富汗,他们是阿富汗战争——这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战争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特别是第三次阿富汗采访期间,两位记者对正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地区向塔利班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进行嵌入式随军采访.  相似文献   

17.
张文智 《东西南北》2012,(16):38-39
在阿富汗,女人想要“抛头露面”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阿富汗女子萨莉法·卡齐萨达,勇敢地用行动打破了偏见。萨莉法·卡齐萨达生活在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的一个小村庄,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村长。只要村民有事,她就骑上摩托车,赶到现场处理。她和国家电力部长面对面谈判,使这个小村子通了电,并随身携带AK-47步枪打击偷电看……  相似文献   

18.
阿富汗无处不在的腐败让民众气愤:“在这个国家,办什么事郜要钱!”不久前,52岁的交警阿卜杜勒·萨布被评为阿富汗“最诚实的人”.  相似文献   

19.
李琼 《浙江学刊》2012,(1):93-97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是以苏联、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伊斯兰抵抗组织、美国三国四方为主要参与者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博弈主体在战争各个阶段中采取了有利于自身的政策策略,并各有成败得失。同时这场国际博弈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帕坦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总共约有1,500万人,阿富汗居住着800万人左右,巴基斯坦有700万人(聚居在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的东北部)。欧洲人称他们为帕坦族,意思是“操普什图语的人”。而他们自称是“普什图人”或“巴克同人”,在阿富汗又称为“阿富汗人”。有关帕坦族的起源问题,至今说法纷纭。但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帕坦族形成于阿富汗,十三至十六世纪南移,一部分移居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