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半吴半楚"的特殊身份,叶德辉对湖南学术文化兼具认同与区分两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湘人的文化使命感,视维护道统为己任;另一方面明确表现出对湘学的疏离,而以继承原籍江苏的汉学传统为荣。叶德辉对湘学的批判与近代以来湘学内部的自我反思相契合,使重建湘学知识谱系、树立湘学新传统成为叶德辉与部分湘人的共同努力。此种努力不但化解了叶德辉个人对于湘学的认同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湘人学术风尚,反映了近代省籍意识强化背景下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相似文献   

2.
叶德辉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自1979年以来,学术界对叶德辉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内容在不断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对叶德辉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研究者们认为叶德辉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并在这些方面达成了共识,然在对叶德辉其人的评价上却褒贬不一。另外,在叶德辉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期,荷兰成为唯一与日本交往的西方国家,进而荷兰成为西方文化传进日本的通道,其中以医学最为瞩目.西方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使得日本"兰学"兴起,并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医学主要通过荷兰商馆医生口述、江户参府、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开办西医学塾等方式传播.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明确了"文化立国"战略,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其成果引起世界的瞩目.本文试着从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特点及其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启示这两个方面仅作浅谈.  相似文献   

5.
从问题意识转换的视点可将战后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对《菊与刀》史实和方法的批判、对"耻文化"和"集团主义"的肯定式评价、问题的解构与重构、对《菊与刀》的多元文化分析。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思路的分析,可探究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与方法王晋卿“其人固不足取,其学实有可传”,这是著名学者杨伯峻给叶德辉的一种评赞。叶德辉是位政治上极其反动而学术上成效斐然的颇有影响的封建文化名人,“其学”包括文字学、旧经学、古文献学、目录学、考据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等,尤其他的藏书活...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而言,STS是外生型学科.早在传入日本之前,日本社会中就已经存在着与STS研究相关的文化因素,为STS研究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历史文化视角探析STS研究在日本传播的文化背景,不难看出:日本历史上注重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成为STS研究传播的文化基础,而20世纪初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为STS研究的传播作了理论准备;二战后,理科教育重心的调整由偏重"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则是STS研究传播的内在驱动力.同时,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举国上下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从现实角度对STS研究的传播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世界地图数幅,这些地图的原刊本全世界仅存五件,其中有三件藏于日本.利氏地图经由传教士、中国商人和士人传到日本后,受到了日本社会的广泛欢迎,它不仅被江户时代的文献广泛征引和摹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以它为原型制作的世界地图.利玛窦在地图中宣扬的"地圆说"、"五大洲说"等观点,受到了以佛教徒为首的传统势力的抵抗,同时也得到包括兰学者在内的开明人士的欢迎,它对江户时代人们世界观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氏地图还将许多崭新的地理学理论与世界知识带到了日本,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水平的提高有着颇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族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一方面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冥顽不灵;既有谦恭有理的一面又有倨傲蛮横的时候;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些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民族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现、价值观和社会思想.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神道教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而进行探讨,提出了"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性的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鲁迅研究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的转向、"政治"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启蒙者"鲁迅、"文学者"鲁迅、"革命人"鲁迅和"科学者"鲁迅等心像,显示着日本鲁迅认识由表及里、从虚到实的理论轨迹和基本倾向,表明了日本鲁迅研究在克服"竹内鲁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一直到江户时期汉学始终为日本学术的最高境界。但进入明治时代之后,日本将中国看“成落后”的国家,汉学已不再作为达到“先王之道”的学问,随之汉学渐渐地分成几门客观的、科学的学术领域。一批研究中国经典的学者及爱好汉学的作家,虽然一方面对传统中国有憧憬、向往的心情,但另一方面他们一致认为应该用从近代化获得的优势,对中国施加压力,进而改变它。在这一过程中,秉承西方列强,形成了为日本帝国主义获得殖民地提供理论支持的日本式东方学话语。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3.
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实践与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欧美地区相关机构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编制汉文古籍索引,汉文古籍索}I自动化从此滥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已普遍使用电脑编制索引,使得日本在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方面成果卓著。韩国虽收藏大量汉文古籍,惜其利用计算机编制的索引成果不丰。作为最大的汉文典籍收藏区域,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在古籍索引自动化领域均有建树。台湾肇始于1984年,大陆启动于1988年.香港发韧于1992年。不仅其机编索引成果丰硕,学术界还对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理论了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曹炳章藏书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甬籍名中医曹炳章是一位专藏中国医药学典籍的藏书家,他共收藏中国医药学典籍5 000余种,是迄今为止有资料可稽的收藏中国医药学文献最多的藏书家。所藏典籍不但涉及中国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而且质量高。藏书中不仅有大量明清精刻本、孤本、珍本、钞本,还有不少日本旧刻本、钞本。他还利用藏书校订、著述、编辑古今中国医药学典籍400多种,为祖国的中医药文献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研究立足于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研究,整理了1965—2019年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关于中国农村研究立项课题。统计发现,该领域日益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机构与学术群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中国农村研究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茁壮成长阶段、多元发展阶段的演进趋势,呈现了多领域研究与学科交叉融合、稳固的研究机构与学者、中日学者合作与交流、密切关注中国农村发展等学术特征。总体而言,日本中国农村研究依旧处于活跃状态,系统整理与译介述评日本学界对中国农村研究的史料信息等是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学说上严复评骘老子主要针对康有为的尊孔贬老以求托古改制,在治学路径上他将老子无为而治之"道"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互证,有中西会通的色彩.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政治目的是为诠释英国君主立宪奠定学理.严复会通的目的无外乎论证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合法性.对日俄战争的反思是严复诠释老子的另一现实动力.严复借评点老子以论证日本对俄的胜利,实乃是立宪对专制的胜利.借中国文化经典诠释西方民主制度,近代学者不乏其人,严复学贯中西使其更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7.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一书由日本江房时代古学派学者山井鼎考文、物观补遗,是《四库全书》中仅有的两部由外国人纂集的经学著作之一,在日中两国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也是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珍贵文献。日本中国学家狩野直喜有《<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一文,考证作者生平、成书经过及传入中国始末。本文则主要论述其学术背景、卷数问题,重点是学术价值的认定和异文校勘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 该书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的经验和成果,对此后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启发并带动了大批留日学生和青年学子以梁启超为榜样,通过翻译日文书来导入、传播近代西方及日本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从而对清末民初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的中国现代史及日中关系史学界,一些人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中日战争称为15年战争,这个观点称15年战争观,即认为“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中日战争是15年。15年战争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多数日本学者肯定15年战争观,并以此为前提,论述了中日战争的性质,重点阐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者;对15年战争的称谓,也有人持有异议,其目的在于掩盖日本侵华罪行,为侵略战争辩护,从而否认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初始,日本兴起了为能直接用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而进行汉语教学的“唐音学”。18世纪中期,“唐音学”从简单的实用汉语教学转向汉语音韵学的理论探讨,其集大成者是释无相文雄,他先后撰写了《磨光韵镜》、《三音正讹》等大量的汉语音韵学著述。通过研读文雄的著述,我们既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明清之际,特别是康熙时期之后的汉语官话实况。其时,中国大体上有两种被公众认知的官话,也叫“读书音”:一种以南京官话为代表,有入声;另一种是无入声的“中州韵”,用作歌曲音。但它们都不及有清浊声母之分的“杭州音”更合于韵书,更接近于唐宋古音。这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唐通事们学习汉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有人还兼学杭州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