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并不注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城乡的相互对照中来探究生命个体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走向,并且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及江苏作家对文学精神的自觉坚守,使江苏小说呈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美学特质。江苏作家关注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写作立场与姿态使江苏城乡叙事承载了丰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通过客观分析江苏城镇化发展现状,辨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关系,提出江苏统筹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应该解决好大中小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城镇化的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体系发展,从而推动江苏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大力推动下,信息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着力点。基于江苏城乡信息消费现状,从理论上分析了城乡间信息消费的相互关系,并建立VAR模型对江苏城乡信息消费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滞后一期的江苏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均有着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单向的。提升江苏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应该加强城市对农村的信息消费引领,并打通城乡信息消费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4.
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进程、挑战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多年,江苏城镇化在持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在统筹城乡转型发展的理念导向下,江苏以城乡联动改革为动力,跨越传统的"自我造城"的城镇化老路,逐步走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不足与深层矛盾作出理性思考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关系实证分析:1980~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短期内江苏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长期内江苏的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脉冲分析表明,一方面,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导致城乡差距的缩小,而且在长期还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城乡统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在长期内城乡统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微型小说的崛起得益于媒体的促进,它的发展一直是以媒体为中心的。然江苏微型小说已经完成从媒体中心向创作中心的主体回归,并正在成为中国微型小说的中心,这得益于文化底蕴丰厚的江苏具有宽松的人文环境,政府、政策、媒体对微型小说事业的支持,也在于江苏微型小说作家的不懈努力和江苏微型小说团队较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四十一炮》是当代乡土小说中的杰作。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城乡关系演变的视角,以一个村庄在改革开放后的变迁史为切入口,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由隔阂对立、利益冲突到同流合污的演变过程。《四十一炮》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从乡土小说传统来看,莫言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困境,但他强调人的肉体的满足是精神提升的前提;莫言延续了沈从文对城市文明负面性批判的传统,但他没有像沈从文一样,把乡村堕落的责任归结为来自外部的城市文明,而是从人的内在欲望的角度来探讨其深层原因,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旨归,这实际上是更为深沉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20年来江苏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及其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1990~2009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结构数据为样本,研究江苏城市化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特征,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江苏城镇化率对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结论提出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措施,促使农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为制定江苏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收获多个奖项。短篇小说获奖的连续性、长篇小说获奖的异军突起,以及作家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区域小说获奖的均衡格局,是江苏小说获奖的主要特点。江苏获奖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在农村乡土、农民工与城镇底层生活以及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平常性、现实性、深刻性和正向性等特点。获奖小说艺术表现丰富多样,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精致的细节描写、严谨的小说结构以及个性、诗性与智性语言,构建了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整体的审美风貌。未来江苏小说创作应更加注重小说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新变、独特形象的塑造、地方文化的融入,以推进江苏文学创作和江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文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农民进城"成为新世纪小说最为汹涌的叙事潮流。不过,和现实图景的自然演进一样,每一个进城者都面临着生活和精神上的"还乡"问题,很多作家开始聚焦"还乡"现象。由于"小姐"在城市特殊的生存经历和身份印记,使得"小姐还乡"的故事兼具青楼元素和还乡母题两大特征,在城乡关系视域中蕴藉着更为丰富和深远的意义可能,因此频繁地成为新世纪小说创作的类型架构,并分化为隐匿/排斥、改造/认同、拯救/超越等叙事模式,传递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作家更为复杂的城乡话语指向。  相似文献   

11.
江苏作家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延续了"五四"乡土作家的文化视角,把笔墨更多集中于农民工进城以后精神层面的探讨,着力表现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女性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相对特殊的人群,也成为江苏作家笔触最为集中之处,女性农民工进城之后的尴尬境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进城之后,无论是否留守,其身份和精神总是流动的、无处安放的,由此突显了江苏作家独特视角下的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12.
从城乡关系视角分析,苏南模式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进行矫正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在苏南模式的演进中,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揭示了我国城乡关系的整合规律:从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我们既不可以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等待,而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和完成这一伟大的经济社会变迁工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江苏作家关注城乡主题时,城市与乡村主要以个体现实处境的空间性而存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与人性的深邃在其中充分体现。对文革、知青上山下乡等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个体关注,对城乡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变异的忧思,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发掘,江苏作家主要采取城与乡相互审视的视角,结合个体与存在之间的无限冲突来展现其多种可能的生存状态及人性内涵,力图从人性的凡俗与庸常人生的交织中来发现人性的尊严与高贵,其创作展现出朴素深沉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诸城市把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制度保证、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刘庆邦着眼于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多年来坚持书写农村题材和普通矿工的平凡生活,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则将创作视点转移至进城打工的保姆群体,不变的是他对底层百姓的人道主义关怀及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思索。不论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煤矿叙事所呈现出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还是“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中空间权力对进城乡下女性的规约与限制,都表现出刘庆邦小说明显的空间意识,也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消失,城乡融合才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提出了在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城乡融合"思想,并通过阐释"城乡融合"的必然趋势,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与途径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城乡融合理论,是我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小城镇作为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部,是联结城乡发展的纽带和中间体,是我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发展小城镇对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为指导,探寻小城镇促进城乡融合的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城市的书写是非常罕见的,而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文学代表作的<金光大道>中却呈现了一个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这种城市景观与空间结构的想象性呈现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改造与规训是相契合的.城市在主人公的"成长"中承担了重要的意义,"进城"成了他精神"成长"的需要.城市不仅不再是残缺的形象,反而成了农村在新历史条件下重塑自我"整体性"的"镜像".它承担起了一种新的职责:扮演一个巫师的角色为农村"驱邪".  相似文献   

18.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失衡,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城乡间的经济交融,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