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明清石湾陶艺在人物陶塑、日用器皿等方面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取得了眸子刻划、衣纹处理两大艺术成就。石湾陶艺受中国绘画影响有着深刻的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也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画师人材辈出、陶艺家颇有艺术素养有关。考察这一历史背景,才能窥见石湾陶艺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的大环境中,作为"广窑"中心的石湾窑得到蓬勃发展,掀起了日用陶生产的第一次高潮,并正式揭开艺术陶生产的大幕.南宋至元,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石湾加速接受北方陶瓷文化的影响,开始仿烧名窑。始终如一的民窑地位使石湾陶艺扎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开始萌发出巧美与实用结合、民俗化、简括传神、浑朴有味等地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泥土加火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陶艺有其独特的属性、特征、表现形式和语言。它的独特性表现在成型和烧制两个方面,它们是陶艺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相比较最具独特性的两个方面。造型是第一性的,是整个器物的主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窑火是陶瓷艺术特有的本质的东西,它是通过陶瓷表面的色...  相似文献   

4.
当代石湾陶艺经历了复兴──凋零──再复兴的曲折历程。发展起宏大的创作队伍,出现重视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经验总结的新风气,形成两大主要艺术流派。改革开放后陶艺创作与生产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存在艺术品位蜕化和生产萎缩的隐忧。  相似文献   

5.
正由广东佛山市博物馆、温州博物馆主办的《石湾是个美陶湾》馆藏石湾陶展,于4月19日至5月12日在温州博物馆展出。本展览精选130件套石湾陶优秀作品,使温州市民在家门口近距离地感受石湾陶的艺术魅力。为配合展览,主办方特别邀请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到温州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石湾陶塑的赏析》讲座,目的是为了用专业的角度、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加深温州市民对石湾陶艺的认识和鉴赏。黄志伟告诉记者,"石湾陶"  相似文献   

6.
陶艺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新潮的艺术,它借助泥与火为媒体,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陶艺与时尚的结合,是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必然产物,是既富创意又充满情调的生活享受,是一种既原始又高雅的大众化艺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彩陶文化到现代陶艺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社会时尚始终是决定生活、风俗文化的重要因素,对陶艺的制作理念有着很大的影响。"返朴归真"的审美心理使质朴自然的生活陶艺渐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以独特的材质特性和艺术语言表达着人类的丰富情感.环境陶艺融入唐山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空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环境陶艺的现代艺术创新观念与唐山现代化的公共环境艺术规划思路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环境陶艺的材质特性和艺术语言是对唐山的历史文脉、陶瓷文化最亲近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综观陶瓷明清仕女图纹,其仕女形象多为尖脸削肩、细目樱唇、体态纤细,表现出仕女柔弱无骨、倚风无力的审美定势,并由此传达出一种明清仕女幽怨缠绵、寂寥冷静之神韵。真可谓"以阴柔为美弱为用"。陶瓷明清仕女人物的这种缺乏生气的病态美特征,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衰败之际在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石湾陶瓷艺术品类繁盛,在实用功能中蕴涵着石湾陶瓷艺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百姓日常生活场景中再现着石湾陶瓷艺术对生活的解读;在各类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中表达着石湾陶瓷艺术的价值判断和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陶艺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之美的感悟,让他们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最终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表现美,提升自身艺术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形成。陶艺教学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从揉泥、拉坯、成型再到装饰、施釉烧制最后到成品的过程中包含了化学、材料学、美术学等多门学科。陶艺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结构表现技法、掌握工艺制作过程和探索艺术形式的规律。除了督促学生多加练习和注意观察以外,更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将本地区的地域文化融入陶艺设计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共鸣,还可以赋予陶艺作品新的生机,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石湾窑从宋代开始使用龙窑烧制陶器,至明清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著名的南国陶都。随着时代变迁和生产方武转变.龙窑日渐式微.现只剩下三座龙窑。龙窑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对龙窑现在面临的不合现代生产要求、龙窑技艺濒临失传、燃料难求、周围环境存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以分段承包的方式增加龙窑的使用率,并且成立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龙窑的保护工作,采用多种办法。使这一珍贵的“活文物”万古长青。  相似文献   

12.
在林风眠的绘画改革实践探索中,花鸟画艺术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其倡导的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性,舍弃了元明清以来的“诗书画印”样式及笔墨效果,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方式、光影色彩,恢复了元明清以前“画中有诗”中国绘画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在民间文化中得到较充分的表现。明清时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道教的审美趣味与世俗人情融合在一起,折射出明清文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对“至善”为“至美”的审美形象的描写及推崇;将“痴”人形象作为真实无伪、纯真不俗的象征,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尚情论派的情感美学观,以情为本,以抒情为宗,从情本论出发来观照文学的属性和功能,把主情主义美学原则作为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原则,试图以情为艺术立法,并且揭示了艺术情感概念的文化新质、表现方式和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15.
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集大成的明清题画有着突出的诗性本质、显著的散文对话功能和美的形式。从本体意义阐释明清题画的三大审美综合 :主情性、开放性与情致美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朝,男旦演员空前走红。对于如此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我们在讨论滋生明清戏曲男旦“走红”背后的潜在因素时,往往带有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定式。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并非完全由官府针对女演员的禁令所致,也非官府的剡意提倡.而是戏剧表演本身的需要以及当时声色娱乐需求的产物。以辫证的态度从社会学、性别学和艺术学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价这种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