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歌行的含义是辨明歌行诗体的前提.历来所称之歌行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部分乐府诗命题所用称谓,一指一种诗歌体裁.前者出现于汉世,其由来与音乐有关;后者得名于中唐,乃乐府诗创作流变和七言诗发展的结果.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最早提出这一诗体新概念,而正式将歌行体用于诗歌分类的是北宋初李方等人所编《文苑英华》.  相似文献   

2.
歌行研究是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歌行起源、歌行发展轨迹,歌行体性,如歌词性题词,歌词与新乐府关系,歌行的诗体定义等进行描述与综论,在此基础上,对<唐代歌行论>予以评介,指出这部著作对歌行发展的特质有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精准的把握、其研究角度也具有独特性以及对歌行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对《燕歌行》主旨的理解 ,学术界见仁见智 ,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从高适写诗的背景 ,从作品的基调考察后认为 ,《燕歌行》并非针对具体的人和事 ,《燕歌行》的主旨既非歌颂 ,也非讽刺 ,而是为战士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叹息、不平。  相似文献   

5.
“歌行”有广、狭二义。广义之歌行泛指唐以前以“歌行”或“歌”、“行”命题的乐府诗,故可连称乐府歌行。狭义之歌行又称七言歌行,特指唐代及以后文人按照乐府诗的风格创作的,具有和传统乐府相似的诗题,但又不用乐府古题的七言或兼有七言句的杂言古体诗,它是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一种诗体。“选材豪劲,命意深远”是歌行体在题材及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忧国忧民是歌行体经常表现的主题。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是歌行体的另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3):41-48
杜甫不仅对各种诗体的体类特征有准确把握,也对各种诗体的艺术各有突破,其歌行体诗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境界:一是以散句抒情,或感慨万千,或任意挥洒,充分将叙事、议论、抒情的功能融汇到一起,形成了"以气概盛"的情感力量;二是在结体方式上自由抒写,开合任情,牢笼诸象,起伏跌宕,潇洒自然,形成了开合自由的结体特点;三是无论写人或写物,总是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关注,形成了类似于"楚辞"的全面周到的关注视角;四是潇洒俊逸的审美特质。其歌行长篇,亦诗亦史,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歌行艺术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标点历来纷坛不同,莫衷一是。本文以诗歌内在情思为依据,以诗人创作实践为佐证,以诗体渊源为参照,对它进行了新的断句分解,以深入认识这第一首文人七言诗的艺术特色,及曹丕在诗歌创体方面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8.
杜甫歌行中有雄奇险怪一体,上承汉乐府《郊庙》、《铙歌》,中受李白、岑参的影响,下则开启了韩愈、李贺等人的歌行。此类作品从"尚奇"的角度,打破了歌行婉转流畅的旧格,对歌行体乃至整个诗歌艺术的发展都有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乐府诗中有很多以“行”和“歌行”题名的歌诗,可是“行”及“歌行”之本义一直没有确解。《尔雅》及其注疏资料表明“行”有“言”义或“语”义,由此可以知道,“歌行”的本义为“歌辞”。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既继承了传统,又刚刚显露出创新意识的歌体的"遗响"。其近源来自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的三句体式,其创新来自曹丕对诗体规模的扩张,也就是叠加。三句体诗歌是一种基本的诗歌体式,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均属三句体诗歌。在以"永明体"为先声的近体诗出现之前,中国早期诗歌有着各种自由活泼的体式,三句体诗歌普遍存在于古中国各地,而且形式多样,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1.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盛唐诗人高适代表作《燕歌行》的结句.句中的“李将军”到底指谁?千百年来,以“李将军”为李广之说占统治地位;虽也曾有人以为“李将军”是指李牧,但因无具体论证,故未引起重视.而建国以来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则均取“李将军”为李广之说. 高适的这个“李将军”究竟指谁而言?细玩《燕歌行》全诗,并以高适其他诗歌考之,可以肯定,“李将军”是指李牧而非李广. 先从《燕歌行》诗本身来看.《燕歌行》全诗二十八句,每四句一层,作者把深广复杂的内容按照将士辞家、行军、激战、战后屯戍的脉络贯穿起来,而结句的语意,是承接第五、六两层的,这两  相似文献   

12.
歌行类作品在唐以前就已经出现,到唐代其创作已达极盛。歌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论者眼中,其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和外延。正是因为歌行这一诗体的不确定性,推动了人们对歌行的不断探索。这些探索推动了我们对于歌行这一诗体的认识。立足于歌行创作的实践,分别从其萌芽期和形成期的创作情况来分析这一诗体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9,(5):41-47
以杜甫诗歌中诗题带有歌、行、叹、哀、吟、引、谣、曲等字样、七言为主体句式、常见三平尾者划为歌行(共87首),在与杜甫律诗的对比中,可以确认杜甫歌行的体类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杜甫歌行体诗无声律限制,多数采用自然音节,尽可能回避律句。二是押韵形式多样化,绝大多数作品使用两个及以上的韵部押韵(71首)。1.大多数作品平韵仄韵兼用,而且其中部分作品平韵仄韵互转;转韵作品中,每个押韵单元的句数不等,少则2句或4句,多则12句,最多者19句,灵活机动,以表意为主;每个单元的第一句以入韵为常例,如果使用入声韵,则往往邻韵通押,甚至混押。2.通首只用一个韵部(14首),以用平声韵为主,上声韵次之,去声、入声韵又次之。3.通首采用邻韵通押者,只有2首。三是多数作品有意回避对仗,出现较多词性虽同而声调未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作者依据近年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考证了清初大诗人吴梅村部分七言歌行如《永和宫词》、《东莱行》等的作期,纠正了旧说的谬误。  相似文献   

15.
《燕歌行》是高适集中的一首名作。对于这首诗的题旨即所谓针对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或云为判张守圭,或云为讽安禄山,或云为泛写边塞战事,等等,令人莫衷一是。这首诗的题旨何以会出现如此众说纷呈的现象呢?我以为是研究者们对《燕歌行》诗序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未弄清楚所致。为讨论方便,兹据四部丛刊本《河岳英灵集》所载《燕歌行》诗序抄录如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南宋以来歌行含义的衍变作了举要式的介绍,从中可见历代诗家学者对歌行这一诗体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这是歌行体裁至今难以界定的症结所在。文章依托前人之见并立足歌行创作实际,对歌行的体格特征作了初步界定,以期推进对歌行体制及其创作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诗薮》一书体现了胡应麟的诗歌流变观,是明代晚期一部重要诗歌理论著作。文章以七言体为例,兼及古体七言歌行及其所影响的七言律诗,分析胡应麟《诗薮》之诗体流变观。分别考察"辨体"与"体变"、古体七言之变、近体古体七言之变,分析《诗薮》诗体流变观之复杂性与宏观性,运动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文选》编纂实况研究(日本)清水凯夫周文海译《文选》是昭明太子编纂的诗文集,这一点向来无人怀疑。因此,历来的研究者仅对收录作品内容作分析,并归纳出选录基准。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的陶渊明集序》等昭明太子著述中,抽出文质兼...  相似文献   

19.
《草书歌行》是李白写的吗?苏轼最早提出李白《草书歌行》是伪作。他在《东坡题跋》(丛书集成本)卷二“诸集伪谬”条中说:“近见曾子固编太白集,自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数首,皆贯休以下词格。”尔后,陆游《入蜀记》也记载:“或曰十咏及归来矣、笑矣  相似文献   

20.
《从军行》是汉唐边塞诗中表现苦寒主题的代表诗题.王粲与左延年分别开创“从军乐”“从军苦”主题先河,晋宋《从军行》单纯言征战苦寒,梁陈《从军行》内容丰富,艺术精致,形成唐前代表性的征行艺术模式,初盛唐《从军行》确定了七言歌行体和七绝组诗体两大创作范式.歌行模式侧重表现征战过程与感怀,七绝模式超越具体战事,重在表现人的精神与心灵体验,中唐《从军行》数量攀升而质量下滑,咏叹征戍艰辛、厌战思乡为时代主调,侠衣少年变成了白首老将.宋元明清《从军行》由言志抒情变为诗人习诗的方式,基本没有超越汉唐《从军行》创作形成的三大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