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诗与诗艺     
诗歌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通过大量的译例,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说明,译诗要“文质相称”,翻译时要做必要熔裁而又要忠实于原作。要想提高译诗水平,译者就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2.
谈译诗     
文学翻译难 ,译诗是难中之难 ,因为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诗的思想内容 ,还应该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同样精练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原诗的形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译诗中应该把握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减译是翻译的一种正常现象,为了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语言形式上的删减必不可少。减译不是减“义”,是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以英汉语言的规律性差异为切入点,以翻译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减译的定义、本质。  相似文献   

4.
在实用文体汉英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篇结构进行归化:调整和简化,因为实用文体翻译:在形式上要遵照译入语,入乡随俗;在内容上要忠实于源语,追求功能对等;要以读者为中心,利于信息传递。文章探讨了段落和段落以上语篇结构调整、简化的几种变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语言、文化及内容、形式等诸因素的制约,诗歌的抗译性远远大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从《关雎》的译文可以看出,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都不可能达到等值的翻译,而只能是一种译述。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回译,可以直观地展现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异同,把握英汉互译的规律,有效地开展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对表情文本的译文的质量进行检测等。在教学中引进回译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指出中西语言中存在的某些特殊语言形式,如回文诗、藏头诗、共鸣韵诗以及拆字句等,是很难译甚至是无法翻译的,属于不可译类或译犹未译类。  相似文献   

8.
显化是翻译活动广泛运用的一种翻译策略,目前显化翻译较多关注文本语言符号和逻辑形式的维度.本文指出显化翻译策略同样具有艺术层面的价值,并结合相关译例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显化翻译策略在感情抒发和艺术张力凸显等方面的艺术价值效果.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被广泛传播的宋词日译版本有两种:一种是标注假名的日语文言翻译形式,另一种是现代日语的翻译形式.两种翻译形式在传递宋词文化的内涵是有差异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有如上所说的两个翻译译本,不同版本的译文传递给读者的文化因素的数量和深度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现实。这是由翻译所基于的翻译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两种语言范式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导致的,我们把由上述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信息不完全重合、对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此理论来终结关于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本的对比,发现"以诗译诗"更能表现中国古诗的美,因此更适合古诗翻译.  相似文献   

15.
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成语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独特性,它的翻译需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译意为主,兼顾形象.二是文化信息传递要适度.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六种英译汉语成语的方法,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汉英词典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译诗是一种艰苦的再创作。译诗要像诗,一要有诗的语言,二要有诗的形式,形神兼备,具有诗意。从诗的形式来说,可视不同种类的诗歌,以不同方法进行翻译,从诗的语言来说,应着力选词炼字,反复推敲,选择最贴切的字词或句式,才能再现原诗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导弹外壳板弯机中的“改进型”轧辊半径之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日译汉翻译课的形式分为与"词译"(生搬硬套搬字典里的解释)"句译"(在整体把握原文意义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两种类别.并例举大量例文用以说明"句译"是我们应当提倡的翻译方式,而"词译"方式则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培根的英语古典散文名篇“Of Studies”进行研究,并对十四种翻译版本进行了比较鉴赏,探讨其翻译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和“美译”形式;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从而得出散文的翻译,实际上是“美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出译文的形式美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