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哲学史是以哲学思想史的方式体现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实践的阐释对哲学发展至关重要。回顾西方哲学史,对实践的认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从自然哲学中人的不在场到道德实践的转折;中期,从神学中人的实践活动的遮蔽到近代哲学中认识论范式对于实践的统治;现代,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科学而完整的揭示。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实践的阐释对实践范畴的发展具有归结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始终都是国内高校哲学专业教育的基础课和入门课,也是国内高校哲学系本科专业教学的重点。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的科学规划与殷切期盼的时代背景下,哲学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哲学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渐突显,然而,传统的灌输式哲学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哲学教育的发展。对于今天的哲学教育特别是西方哲学教育来说,以问题引导和原典阅读为核心的新模式愈加显现出与哲学教育本质和理想的契合性,也逐渐成为一条培养真正高素质哲学专业人才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哲学界 ,“重写西方哲学史”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笔者认为 ,“重写”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无效的重写” ,即只是引入一些新术语 ,但并不触动传统的哲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这类重写注重的只是外在的形式 ,因而注定是无效的 ;另一种是“有效的重写” ,即通过对传统的哲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的批评性反思 ,确立起新的哲学和哲学史观念 ,从而对西方哲学史进行实质性的重写。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就要先行地清除长期以来主宰着西方哲学研究的三个神话———单线性神话、客观性神话和内在逻辑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由樊浩和成中英两位教授主编的《伦理研究》(道德哲学卷.2006)分四个部分彰显"东大理论"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性质:道德哲学对道德哲学基础理论进行了"东大标识"的深层推进;中西方传统道德哲学发掘出具有"永远的现实性"精神内涵,并在哲学层面进行中西方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互释;科技哲学表现对时代的前沿问题把握的敏感态度和对重大的科技挑战予以伦理化解决之勇气;国外专稿则加强对当代域外伦理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并努力创造出足以与域外伦理学界展开对话和交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与西方传统世界史研究相比,上述学者对人类历史整体及阶段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对世界史编纂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其束缚。目前,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对各文明社会内部发展的考察特别是发展动力的研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已经成为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该笔谈围绕国内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揭示现代性视域下西方哲学的转向与变革,对西方哲学进行现代性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挖掘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价值,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生成的西方哲学维度的阐释,为我国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西方哲学史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呈现为研究水准显著提升,实现了从只见哲学不见历史到对"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深层认知;研究视阈明显扩展,实现了从只见西方不见东方到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深刻理解;研究立场逐步明晰,实现了从只见他者不见自我到对西方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研究范式不断转换,实现了从知识型研究到思想型研究的内在更迭等.对此的认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理解哲学本性.  相似文献   

8.
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种是"内在诠释".所注重的是哲学概念与义理之间的演变与迁延.两种理路虽无优劣之分,但"外在诠释"应是治思想史或治社会学的方法,而非治哲学史的方法.因此,在治哲学史时应采用"内在诠释"方法.只有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可进入到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性关怀,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探寻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主题,产生了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追求,形成了贯穿西方哲学史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和追求真善美统一与自由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终极关怀与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性关怀,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探寻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主题,产生了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追求,形成了贯穿西方哲学史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和追求真善美统一与自由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哥萨克是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自20世纪末,国内外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入。通过分析中国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研究的成果,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在研究之初,中国学者以翻译关于哥萨克的著作、文献资料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了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其中以学术论文为主;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不够系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7种新闻学专业期刊为据,考察了2005年国外新闻学研究状况。力图通过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新闻法规、新闻史等方面的具体梳理揭示本年度国内学者对国外新闻学的关注焦点、研究层次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市民审美问题研究现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审美问题的日益大众化和生活化,市民审美和市民艺术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针对市民审美问题研究的现状,从市民审美问题的基本理论、市民审美研究的发展历史、市民审美研究的现实问题和中西市民审美的比较研究四个层面进行梳理,发现市民审美问题的理论探讨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化,有许多课题尚待开拓:市民阶层的内涵尚未厘清,市民审美和市民艺术的前史还需深入追溯,当前市民审美状况的探讨和中西市民审美问题的比较研究也较薄弱。市民审美是极具民族特征的文化艺术现象,对市民审美和市民艺术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学的全面深化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尽管中国海洋经济有着丰富的实践,但是中国海洋经济综合史作为中国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史学领域还是经济学领域,至今阙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一些传统海洋行业和海洋事业问题展开研究,形成诸如中国航海、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贸易等领域的一些专门史或行业史,但总体而言,在贯通中国海洋经济历史发展全周期的综合研究领域,无论在研究视角、研究路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待深入。本文按照不同专题和研究问题,对近三十年国内外中国海洋经济史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依此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史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若干学者的企业成长概念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成长的一个概念框架,即企业成长至少应该包括量(规模)的变化,质(能力)的变化和动态的过程三个方面。以该框架为基础,从规模观、能力观和过程观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为理清整个企业成长研究的脉络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市武侯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为依托,对影响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选择的诸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对城市老年人而言,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选择受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养老意愿、子女数目等因素影响,但现阶段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显著影响的主要是年龄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史学在其观念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传统史学中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崛起、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兴起、外国史著编译掀起热潮等三个方面。上述三个方面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最终构成了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煤矿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中国煤炭史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十分可喜的成绩。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煤矿历史,要建立整体观念,揭示总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既从时间的维度阐述中国煤矿的产生和发展,又从空间的维度论述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要加强煤炭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拓宽煤炭史志的研究领域,把中国煤矿史的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从1994年以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外国的关系、地方邮政及邮政近代化等三个方面。但从总体上讲,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国邮政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民国时期邮政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民国时期邮政的发展变迁;二是地方邮政史的研究;三是邮政业务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