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和植物意象较为常见,这些比兴不仅有一些超越伦理的艺术因素,而且与民俗风情及古人对某种植物的特殊理解有关,因此,正如历代大多数文论家所说,这些植物比兴与诗的内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诗经》中不少植物比兴与水意象常常同时出现。从微观的角度看,植物比兴尤其是植物兴象与诗的内容关系正是通过它们与水意象不同程度地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充分实现的,从而促进了诗中思想情感的表达,《诗经》中植物比兴与水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诗,大多属于广义的意象诗,作为对此类意象诗创作和鉴赏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代诗学在创作和鉴赏论方面,推崇的是一种以意象来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手段)、为意象而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目的)的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诗学看来,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  相似文献   

4.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兴不同于比。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而汉儒的诗学理论由于其政教中心的性质,把兴等同于比,取消了兴的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了汉诗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5.
历代多从比兴、用典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文章认为不论是比兴还是用典,都离不开意象的运用,意象在《咏怀》诗中是非常典型的。文章将《咏怀》诗中的意象分为六大体系:日意象、鸟意象、植物意象、道路意象、神仙意象、自创人物意象,由此分析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群,形成了《咏怀》诗广阔的审美潜能,也是其诗歌魅力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6.
比兴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一格的优势,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从读和写两个角度,强化思维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是写作比兴象征词较早,并且写得最多最好的。他的比兴象征词多以表现其抗金救国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为主题,其题材内容、体调风格丰富多彩。他熟练地运用“想象出象”“借典造象”“即景取象”等多种方法,创造真切、鲜活、多样的象征意象,从而营构出极具雄奇性、戏剧性、层深性的象征灵境。其象征词的比兴寄托“不伤崭露,不易指陈”,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开放性,多篇作品成为古今传诵的经典,对于元明清比兴象征词的发展和清代周济等人“寄托说”“词史说”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人在岭南诗歌的生产过程中,岭南不仅仅是以地理的概念,而是以历史文化概念。更是以一种诗学意象进入诗歌生产活动。这种诗学意象主要以瘴疠和魑魅意象、客和囚意象、虞翻和尉佗意象三种意象形态呈现。这些岭南意象具有写实性特征,诗人以白描、对比、比兴等手法客观实录体验岭南生活的具体过程。上述岭南意象反复运用与中国农耕文化、地域文化、贬官文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诗经》的比兴是以兴为主,那么屈赋的比兴则是以比为主。历来认为发生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隐语”的影响。但通过比较隐语的联想方式及体用特征,可以发现它与屈赋的比兴差别很大。屈赋的比喻象征主要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歌功用的认识有关,同时也是诗人摆脱散文形式的影响、集中提炼诗意的创作自觉的体现。《离骚》用四条比兴主导思路通贯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但并未顾及抒情主人公外在形象的一致,因此流行的“女性中心说”和“巫师说”都不符合《离骚》使用比兴的创作意图。《离骚》的主旨和比兴的主导意象都可以在《诗经》“大雅”和“小雅”的不少篇章中找到渊源。由此也可以见出骚与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意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它起源于道家,也受佛学的影响。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具有咀嚼不尽的美感特征。比兴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通过类比联想、形象拟比和情感整合促成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化实为虚、虚实兼顾融合虚与实,从而创造了一个意兴和兴象兼具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然而,比兴思维在意境创造中的表现是极为复杂的,很难在一个规则的、程式化的游戏中作准确的、毫无遗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思维创新是新闻报道成功的要素之一。新闻工作者合理运用新闻心理学中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三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激发创新求异意识。  相似文献   

12.
自休谟以来的哲学价值论转向奠定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诞生。这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于旧的哲学思维,它以实践为对象,以关系性、动态性和主体性为主要特征。从哲学的对象、真理与价值的共同性、价值思维的实质这三个角度来看,价值思维是普适于实践的诸领域的,因而是具有普适性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思维是形成人们思想的过程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高度重视思维方式的转换。从句子层的翻译到语篇层的转换 ,都要经过仔细地推敲与分析才能正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15.
合理理解思维方式的一般本质是合理理解哲学思维方式的逻辑前提.学术界长期流行的关于思维方式本质的五类观点有诸多可商榷之处.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方式,而思维规律是贯穿于思维活动中的内在规律,是规定思维方式最一般本质的东西.因此,应从思维规律的角度对思维方式作进一步探讨,在思维方式的一般本质与直接现实的统一中符合逻辑地揭示出思维方式的本质内涵.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内在属性、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区别,思维方式的功能,思维方式的类型划分等问题的探讨,加深对思维方式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思维模式的体现形式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而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英语写作的习得过程中,了解中西方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各自思维模式特点,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是二语习得者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语言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只有正视这些个性差异,才能消除文化传播领域中出现的翻译障碍,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思维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内涵,展现化学思维过程是化学教学的核心。文章着重从展现化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化学思维过程的确立途径和调控方法,以及错误思维的暴露和回归等三方面对化学思维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正向我们扑面而来,世界正急速地被推入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将产生巨大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从以往的小数据思维迅速转换成大数据思维,以适应这场急速的变革。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大数据思维获得了技术上的实现,因而影响更加巨大和深远。  相似文献   

20.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着工作方式和工作成效。哲学思维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规范和引领。只有善于运用包括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等在内的哲学思维来看待、分析和解决社会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化解矛盾、管理社会、服务人民,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断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