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权改革本质上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确权,二是流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注重林业经营中的经济效益.林权改革后,随着商品林经济效益的提升,如何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即生态补偿制度调动林农对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意义重大.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解决了公益林生态外部经济性的市场失灵问题、公共物品属性的非排他性问题,体现了公平正义价值;消除了林权改革给生态安全带来隐患的消极影响,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体现了秩序价值;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了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已成为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经济手段,确定补偿标准技术方法成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瓶颈.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方式,边界明确、法规健全,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最典型的区域.通过对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集体林地和人口现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进行了56个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机会成本核算,首次建立了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最高标准、木材采伐价值为最低标准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生态补偿原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权是一个政策上的概念,集体林权改革的目标是明晰产权。科学的林权制度安排,有利于激发林业经营者植树造林、管护林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我们应明确林权的法律内涵;坚持生态林与商品林分类经营,确定不同的林权制度;完善林木采伐和林权流转制度;保障林权人的生态补偿权,建立基于森林碳汇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公益林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其价值取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从而妨碍了自身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流溪河林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出发,指出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讨论了其补偿原则和补偿量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实现补偿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需求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并逐步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四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补偿标准模糊、主客体识别不够精准等问题,从而降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效率.“十四五”时期,必须将解决现有问题凝练为制度建设的政策需求和发展方向,将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效率,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吸收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方法与思路,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应用,确立既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6.
从法学角度厘清生态补偿的涵义对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不同法学学者对生态补偿给出的概念着手,阐明了生态补偿的目的、范围、标准、主体等关键要素,最后对生态补偿在法学上的应有之义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名称是对法的内容的高度概括,《生态补偿条例》和《生态效益补偿条例》都有其不周延之处,笔者建议命名为《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第一,界定立法中的生态补偿专指狭义的正外部性即增益性的生态保护行为,既与国际接轨,又避免了歧义;第二,强调目前的生态补偿仅停留在经济利益的补偿上,我们的生态补偿还有更高的目标——生态效益补偿要实现。生态补偿立法在内容上要具有完全性、明确性和协调性,才更具可操作性,一是涵盖的生态补偿要素要广泛,区域生态补偿应纳入调整的范围;二是要确定生态补偿的具体标准;三是法的规范内容与立法目的应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已开始尝试运用于环境资源保护,但如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生态补偿的含义,界定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设定生态补偿的监管体制,以及与现有的环境法律制度的衔接,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当前,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征收环境资源税,扩展补偿资金来源;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9.
雾霾频发、PM_(2.5)浓度超标问题成为近年来我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首要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当前我国区域性雾霾协同治理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在补偿对象与标准、补偿方式、主客体利益平衡、补偿意愿对称、资金审计和责任约束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区域性雾霾协同治理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时,需要从顶层设计的宏观视角建立雾霾协同治理"区域一体化"的府际协作运行系统,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环境,建立稳定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展和完善生态补偿方式,准确界定补偿的主、客体关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使生态补偿政策与制度得民心顺民意,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双赢共进。  相似文献   

10.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难点与问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的区域对生态补偿的依赖程度并不均衡。第二轮退耕补贴周期后林木收益可期,退耕农户尤为关注林木的采伐利用问题不容回避。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尽管规定退耕农户拥有多种形式的林权,但他们要实践这些权利并实现预期收益却受到采伐收益权有限性和补偿收益不确定等诸多制约;同样,受森林公共产品属性和评估价值体系建立难度的影响与限制,生态补偿较难界定主体和建立区域性跨流域补偿格局。因此新时期生态补偿对象的确立和范围的扩大、现有采伐利用的突破、市场化规制的引入,补偿标准公平性原则的体现等难点问题将为今后退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更具应用实践性的视角,使退耕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兼顾公平、效率、弱势群体保护等核心原则,才能更好维护退耕还林的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对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的考察,从立法模式、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方面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闽江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着补偿主客体模糊不清、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资金营运不规范等诸多缺陷.完善机制,立法先行,加快闽江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应当着重从制度上解决"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即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其责权利,合理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计价办法,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实现生态补偿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立法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生态利益补偿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公平,保障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协调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系,抑制消极的生态破坏行为,激励积极的生态保护行为的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生态利益补偿制度进行梳理和实证分析发现其不足,以期用健全我国生态利益补偿的立法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生态利益的市场化补偿等方式为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唐钊 《理论界》2012,(11):56-58
我国旅游区的林农极少受惠于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产业发展,且发展受限较多,养护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旅游区的林农为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利益理应受到保障。我国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合理补偿和补贴林农、确保林农养护受益、促进林农分享旅游成果、完善林农权益受损的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完善林农受益制度。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推进和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应努力将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完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路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是前提;多方位开拓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扩充资金来源是基础;明确海洋生态补偿的主体、权限、范围和标准,采取多种补偿方式是关键;明确执法主体和严格问责制度是保障;专业监督和公众参与的海洋生态补偿监管机制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试析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很有必要.当前,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中存在诸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补偿项目构成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农民自主权受到限制以及土地征收行政补偿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明确界定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围,完善土地征收行政补偿程序,明确补偿标准、范围和方式以及引入司法救济,从而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生态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益处.它由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两种利益形态构成.生态利益公平分享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资源的公共物品理论、资源社会性理论以及生态正义理论.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与不同主体发展的差异,以及多元利益实现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律制度的构建最能直接保障生态利益的公平分享.通过完善现行的区域补偿制度、生态税制度和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为重塑生态利益分享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8.
赣江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流域生态补偿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一些省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已进行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这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赣江水环境保护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内容,同时确立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保障制度,以实现流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保护环境、实现利益协调.征地的生态补偿是指需用土地人就征用取得土地后对土地权利人的生态损失所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它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征地生态补偿的手段是使征用土地的生态成本或生态收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实质是因征地造成的生态利益损益的惩罚或激励,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征地生态补偿的作用是促进土地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征地生态补偿的体系架构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后盾、以相关法律为保障、以土地征用者、被征土地者、被征土地相关地域生态利益协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征地生态补偿体现了公平、效率、生态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由公益林承担,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的公益林面积占到林地总面积的60.27%。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作为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投入和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仅出于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自身的制度缺陷,也受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益林生态补偿作为涉及不同制度、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经济层次的系统工程,是生态林业,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建设,因此需要在对整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制度、利益主体和经济层次间的完善和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