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代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影响的分析,论述了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在金融危机影响的过渡阶段,转"危"为"机",针对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的不良影响,从财政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认为应从优化"消费、投资、出口"结构及质量、加大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凸显"三大经济板块"区域优势、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升财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财政作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手段,在促进辽宁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财政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揭示辽宁目前存在的财政投入规模小、投入结构不尽合理、手段单一等问题,并提出调整海洋财政政策、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建议,以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功能,提高财政支持效率,推动辽宁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财政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理念、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绿色财政应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绿色财政应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绿色财政应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绿色财政的理念为指导,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的设计应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社会和谐为导向。  相似文献   

4.
以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产业发展为对象,依据科学性、可行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生态性和公益性原则,构建辽宁林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并且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分值,分析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加强林业二、三产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林业资金投入力度等四项建议,促进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加速辽宁省林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人口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支撑之上,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选取了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从指导思想、调控实施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资源与环境、社会三大子系统,共35个具体指标。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5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和焦作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鹤壁市和平顶山市处于中间水平,而濮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源型城市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尽早实现产业成功转型,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资源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却增长缓慢。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也显著低于国际一般水平。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进行评价,发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及SCI、EI、ISTP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这三大直接产出指标的绩效关联度较高,而对全社会R&D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及对人均GDP的促进作用绩效关联度较低。为此,必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引导全社会资金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个领域分析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反映济南市经济健康程度、社会和谐程度和资源环境支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权重,并利用信息熵进行修正,计算出1997-2006年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可持续发展强调从产业层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产业发展基础支持系统、产业协调能力支持系统和产业可持续性支持系统。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总体评估,可以为各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都是资源,人类一切发展都是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资源观包括物质观、辩证观、经济观和稀缺论等;人口观包括人力资源论、适度人口论、人口爆炸论等。人口增长对土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压力巨大,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每个人资源消耗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加权效应。按照新思路探讨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终极因素。实现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除了提高人口素质、资源定价及建立价值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应从以占有和配置自然资源为主的资源经济、工业经济转向以占有和配置智力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  相似文献   

11.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以2008年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31项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了辽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现辽宁工业经济对能源的重复利用率低,循环利用度不高,在节能减排的具体操作中,要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引导作用。研究结果为辽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装备制造业又是辽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因而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分析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4条路径,即法律法规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都是资源 ,人类一切发展都是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资源观包括物质观、辩证观、经济观和稀缺论等 ;人口观包括人力资源论、适度人口论、人口爆炸论等。人口增长对土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压力巨大 ,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 ,而且来自每个人资源消耗增长 ,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加权效应。按照新思路探讨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前提 ,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终极因素。实现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除了提高人口素质、资源定价及建立价值体系外 ,更重要的是应从以占有和配置自然资源为主的资源经济、工业经济转向以占有和配置智力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  相似文献   

14.
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 ,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建立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综合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辽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势在必行。立足辽宁实际,在明确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依赖型向科技进步依赖型转变,从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型转变,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型向消除二元结构型转变五种转变路径,这对辽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是东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考察辽宁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辽宁省环境数据,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辽宁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辽宁省近些年来工业废气、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都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环境治理形势不容乐观,环境状况的改善还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共同努力和协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生态环境内涵的多样性,结合传统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从环境质量、排放强度、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4个维度构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提出指标量化和评估数据预处理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2010—2019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由“缓慢增长”向“波动下降”转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成为改善现阶段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主体可从循环经济、人居环境、水环境综合治理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整治。  相似文献   

1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决定了:第一,必须高度重视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重要性,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思想,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振兴东北”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的主要战略步骤,在此前提下,锦州经济振兴中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锦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在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基础上,提出了锦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辽宁省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步骤,采取多渠道融资策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改善现有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快区域旅游合作,实现锦州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