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验性叙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的一种独特叙事方式,它具有预叙与元叙事的特征,作者一般通过说书人语气、人物言行、小说人物的姓名或别号、情节的设置等方式暗示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者小说人物的某种结局。先验性叙事不同于元叙事对虚构的明确而彻底地暴露,而是有意识地试图告知读者故事的真实性。叙述者通过虚拟的说书人来完成先验性叙事,但是并不充当作品中人物形象。先验的预见性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也具有史书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4):108-110
小说和人物通讯虽然分属文学和新闻两个门类,但是它们同属叙事文体,都以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讲述为中心,都以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为主要表达手法,所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讲述故事和拟题的技巧等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使人物通讯的人物"活"起来、事件"动"起来、题目"靓"起来。  相似文献   

3.
"窥视"作为一种带有极强目的性的动作,经常出现在叙事作品中。通过对叙事作品中"窥视"情节或场景的梳理分析,探讨其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寻"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的艺术价值。《金瓶梅》的出现,使"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的作用达到极致。由古典小说到新时期小说,"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叙事空间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影响和价值是极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以人物形象为最重要。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小说塑造了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形象,对于从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大有裨益。根据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之规定,结合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很多方面对前人小说有所超越,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小说俗套。脂砚斋作为主要的评点者在脂评中也强调了小说创作应符合生活,不落俗套。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模式叙事表达以及文中对户外室内的场景器物描写三方面反映出脂砚斋在小说上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 ,唐人小说第一次把婢女作为一类人物来进行描写 ,婢女卑屈低贱的生活得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宫婢、私婢作为小说人物开始具有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 ,人物形象较为生动、饱满。但是 ,由于唐人仍以高高在上的主人的眼光去看待婢女 ,仍以男性中心的赏玩态度去描写婢女 ,因此唐人小说中的婢女表现了男权中心的理想愿望 ,个别情节显得有悖常理  相似文献   

7.
将景物意象的描写贯穿于小说的叙事之中,通过关注意象的转换,把握作品的叙事艺术,是阅读古典小说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水浒传》为背景,从贯穿全文的雪意象入手,揭示了意象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及结构布局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不只属于小说,同样适用于散文。从作者写作,到读者阅读,细节之于散文具有一定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连贯,具有动态性,主要用来刻划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散文的细节描写则具有片断性、跳跃性和意象性的特点,除了刻划人物形象外,还可以表现情趣,拓展意境,传达神韵,阐扬哲理。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成功地将"散文化"叙述运用于长篇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情节结构,以背景氛围为描写对象取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抒情代替了叙事成分的主体地位,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形成了一种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哈代小说与民俗有不解之缘,民俗事象构成哈代小说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情节,规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命运轨迹,在时间上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此外,民俗事象还构成小说细节,深入到小说肌理,发挥润滑链接的作用。民俗化叙事是哈代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民俗文化内涵是哈代小说重要的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中的宴会描写多达三十三处,几乎穿插在小说的一半回目中.主要包括生日宴、喜庆宴、游赏宴、交际宴和丧祭宴,宴会类型丰富,展现人物众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结构布局以泰伯祠大祭为核心,宴会情节互相串联,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分布,呈现出鲜明的结构特征.此外,宴会描写对书中众多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穿插推动以及讽刺与醒...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一改以往较为平白直露的叙事风格,尝试运用全新的叙事策略,成功塑造出一批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从传播学、叙事学的双重视角探讨新时期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叙事中的人物塑造策略,归纳其善于综合运用正反面人物均衡叙事的人物塑造法、真实饱满的人物塑造法、情节推动下的人物塑造法以及特定环境碰撞下的人物塑造法等叙事策略,来凸显和塑造出生动立体、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相术宣扬命定论思想,同时强调相德、相心的重要性,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为志怪小说家所奉行.他们在小说中通过相术叙事不仅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更宣扬相德、相心先于相形的理念,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浓厚的相术文化意蕴.结局照应相术对人物命运的预言,是相术叙事的基本模式.与命运有关联的身体部位或相关情节之描写,由相术引出的出人意表的情节和对美德的褒赞来塑造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概言之,相术叙事有引起事由、设置悬念、铺展情节、描写人物、严密结构、深化主旨、引人入胜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说《西游记》在分类上属于神魔小说,但是作者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经常有超出神魔叙事的笔法。整个故事中安排了多次打杀猛虎、虎精以及人虎互变的情节,从而使得神魔叙事带有了传奇和志怪性质,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令小说叙事呈现出更大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今天,小说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按照通常的解释,它是指一种有人物、有情节的叙事文学形式。1979年版的《辞海》“小说”条下就是这样说的:“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可是这样的概念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因为最初的“小说”二字,其内涵与上述的理解相差不啻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16.
才子佳人小说曾在明末清初兴盛一时,并形成了一个影响较大的小说流派。此类小说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运用大致相似的叙事模式,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作为主要人物的才子和佳人的形象,存在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其人物类型化倾向的出现,与作家因具有大致相似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大致相似的审美取向,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商人求财求利的社会倾向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研究,说明该小说以三为结构支点,通过三次叫卖声串联起整篇小说的框架,用三组人物构建起立体艺术空间,并分别用三组细节塑造简洁、精确的人物形象。尚三性是鲁迅创作小说《示众》时的一种潜意识,而这种独特的描写艺术也是鲁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话本小说《八洞天》成书于清顺治年间,卷一《补南陔》以小说家之言描写了狄青平定侬智高的相关事迹。将小说与历史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后可知,小说所述有关侬智高起事时间、时限、人物职官等基本忠实于史;同时还用"依史以演义"的创作手段,敷演人物故事情节,使小说具有传奇色彩;并且虚构人物,捏合情节,服务于小说的创作与宗旨。  相似文献   

19.
《绿牡丹》中有主人公在多个城市辗转的情节,也出现了许多在一些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发生的故事。这些空间绝对不是随意出现的,每次都被作者利用发挥,关系到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旨表现等方面。本文从开放的空间——亭子,宗教的空间——寺庙、道观,秩序空间——座次三个方面解读空间叙事在发展小说情节,塑造独特的人物个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如何上好小说分析课?关键在于恰当地处理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这一直是中学小说教学研究中的一个老课题。有的老师在分析小说时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完全割裂开来进行:或是先分析情节,再分析人物,或是先给人物贴上标签,然后再到课文中找根据落实;有的则仅分析人物而忽略了情节;更有少数老师把小说分析课完全上成了记叙文分析课,而忘记了小说的特点。我们认为,这样的课不仅不符合小说课的教学要求,更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学小说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应以情节为纲,把情节的讲析与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