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在现象学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深入挖掘,从现象学的还原和本质的还原等几个侧面揭示出他的哲学中所包含的现象学因素.从"语言游戏"理论和名称理论阐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胡塞尔通过批判心理主义,萌发了现象学的思想,逐步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悬搁、意向性理论、本质直观、先验还原、生活世界等内蕴丰富的现象学方法和原则,这些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西方的哲学和科学中,有三种方法,这就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强调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和追求深层结构的结构主义方法。与之相应的就是三大哲学思潮,即:分析哲学、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从各方法的特点看,分析哲学的方法与现象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相比较,界限是分明的,利弊是清晰的。然而同样崇尚本质或深层结构的现象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的界限就有些模糊了。由于结构主义是皮亚杰建立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而且,现象学方法也在自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客观地指出现象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的区别,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其利弊。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的还原、直观和构造李健国现象学所研究的现象是“纯粹现象”,即呈现于意识中的一切东西。为了能够从纯粹意识现象中发现和把握本质的、一般性的东西,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致力于方法的研究,著...  相似文献   

6.
“Idee”概念的丰富性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示,但它的复杂性和易混性即使在胡塞尔那里也未得到一以贯之的课题化说明。通观胡塞尔的主要文本,“Idee”概念有三层含义:观念、理念和新理念。在这三层含义中主要包含两种关系:理念与新理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先天性、无限性、本质、直观、表述、基础与根据等现象学维度,可以对这两种关系进行深入的辨别和分析。这种辨析将会澄清我们对现象学的晦暗认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思路、边界及其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验,包括各种事实和实在。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存在本质差异,并且本身也存在着根本缺陷。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本质科学,主要研究纯粹经验。所以经验心理学必然以现象学心理学为其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胡塞尔完成现象学内涵及其研究的基本方法。胡塞尔认为有两种,超越论还原(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也叫“中止判断”或“悬置”(中止判断指对传统的,未经判断的观念不做肯定,把它放起来)。只有通过超越论还原和本质还原建立起的本质现象学即第一哲学,然后才有可能建立在其指导下产生的超越论事实的现象学即第二哲学。  相似文献   

10.
舍勒是现象学运动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对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认识对象、认识方法和认识主体三个方面对舍勒的本质直观的现象学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推进我们对舍勒现象学哲学以及现象学运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实证金融学的前沿文献常常涉及潜在的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原则的影响,将心理学和金融学有机结合的行为金融学成为实证金融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已有的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认知心理学是构成了行为金融的两大根基之一,详细综述了认知心理学与金融学之间的交叉关系,期望通过认知偏差的理解,提供有效...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或中国的传统价值与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世纪问题。回顾了 6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前现代化时期 ,市场经济尚未建立 ,所以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大都予以否定的回答。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儒家文化圈的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正面关系也开始进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学科史的回顾,文章力图论证一次新的学科转向的可能性。此种转向的理论倾向是实用主义的,也即,在认识到社会世界的复杂性之后,仍然相信某种普适性理解的可能;同时,作者提出地志学转向作为具体进路。地志学转向力图恢复人类学对于世界物质性的关注,强调: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在经验中是融合的,个人是栖居在特定世界中的。此种实用主义味道的地志学既克服了现象学把人类学简化为琐碎故事、直觉体验的弊端,从而保证了"彻底解释"的可能,也充分地承认了现象学所强调的身体感知、意念投射对于理解社会的那种浮现性质的重要地位。此种转向既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又是一种认识论,同时也是对民族志和田野工作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内经》、道家、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融合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理论与本土现象学资源对《内经》“情-志”予以分析阐发。《内经》、道家的“情”“志”分别对等于海德格尔“遮蔽”“去蔽”状态的情绪。就情、志为一而言,情志是生命真实活动内隐与外显状态的统一;就情、志为二而言,《内经》、道家之“情”处于本原性地位,是“志”的上位概念;“志”源于“情”、属于“情”,是“情”的下位概念。那种将“情”置于“志”范畴之下,而以“志”作为中医心理学重要概念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康德先验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枢纽,是观念论(理念论)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机能结构论的中间环节。从族类经验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开始,中经主体的先验性存在,终结于哲学人类学的心理结构论,这是先验哲学在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运行轨迹。因之,研究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一般哲学(或后验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路向上是相反的。同时,康德先验哲学(含美学)是一个庞大、丰富而复杂的矛盾体系,其理路是“心理—逻辑”二重结构的波动与纠合,它的运行必然突破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贯性。“康德现象”就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相互纠集,共争互荣的现象。这正是康德哲学美学的内在生命力与多维的理论生长点,它构成了康德哲学美学的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之难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用一个电视纪录片记载的知名案例,分析了乡土社会中文字的双重作用,即,其与人们的荣与辱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从个案延伸出一种不同于文字学与心理分析学的解释,也批判了人类学的“无文字主义”,指出,人类学有必要对书写展开集中研究,尤其是有必要研究文字在“通灵”、认同及等级构造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知识全球化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与重组,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又引发了地方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崛起,这成为原本分属不同学科的文学与人类学不断融汇的社会根源。在中国和西方的双重语境下,采用宏观与微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构拟了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走向:审美情感与田野实证是文学和人类学的属性差异;人学与生存经验是文学和人类学共同的精神向度;诗性思维与民族志互渗表征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转向;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构建的新型研究范式。通过对文学与人类学的差异性、共通性、相互转向及学科共建的分析、阐释和论证,旨在厘清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走向,为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心理研究机械照搬经典科学心理学范式,容易导致文化偏差。文化人类学研究获得的心理知识表明,人类各民族的心理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心理与文化有密切关联,西方范式心理学知识难以充分解释非西方文化中的心理现象。民族心理研究中,应借鉴人类学理念和方法,以克服文化偏差。  相似文献   

20.
幸福科学是一门有关人类幸福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横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这门科学研究如何帮助人们有效支配自身及外部的资源、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实现幸福,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与幸福有关的知觉和情绪体验、影响幸福的因素以及获得幸福的技能等。幸福科学的实证研究已经在幸福的神经机制、测量,幸福与情绪、金钱、亲密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幸福对于个体健康、创造性和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促进作用都彰显出当前研究幸福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