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来,隐喻认知加工的脑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神经语言学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隐喻认知脑机制研究采用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由此导致在隐喻脑机制的具体定位和半球分工方面产生许多争论,典型的包括右脑加工假说、左脑加工假说和全脑加工假说。然而经过分析隐喻认知脑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差异可以发现隐喻加工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而是全脑综合全面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对者大多是就假说的内在论证过程及方法的不足进行批评,本文拟从一个外在角度对假说加以驳斥。通过对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或决定不同的隐喻化思维,而是思维影响或决定语言。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3.
在隐喻理解的神经成像研究中,以往研究者没有足够重视这一认知过程中隐喻本身和大脑工作机制的复杂性,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足,由此导致了隐喻理解的左脑、右脑及全脑优势之争。需要注意的是,隐喻理解是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众多环节,必然会受到隐喻本身特性、个体认知差异以及大脑信息整合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隐喻的新颖程度、隐喻的形象化程度、隐喻表达的多模态性、个体的智能程度、个体对于隐喻的熟悉程度、不同模态和不同语义范畴的隐喻信息整合方式等。同时,隐喻理解的上述复杂性决定了这一理解过程不可能由单一脑区独立完成,它既涉及相应功能区的加工,也涉及相关脑区的整合。只有分工合作,进行全脑总动员,才能保证隐喻信息得到正确而又迅速的加工。  相似文献   

4.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通过对英汉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该概念隐喻化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5.
英汉空间方位隐喻意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对英汉"Up-Down"/"上-下"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表明不同语言系统具有独特的编码特征,语言的区别尤其是概念范畴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之不同世界观的区别。这符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是该假说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6.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7.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睡眠剥夺对认知影响的研究,旨在借助脑功能的研究技术,更准确地监测睡眠剥夺情况下的脑功能改变,揭示认知改变的脑机制。通过从神经生理、认知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层面上的整合分析,有望构建统一的理论模型。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分散,但在验证睡眠剥夺对认知的复杂影响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几种传统的理论假说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语言的语义特征为我们洞察人类思维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隐喻的语义反常性是指隐喻在语义逻辑上的矛盾性,它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隐喻的语义多维性是指语义所指的不确定性,它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不同的隐喻性语言在隐喻性程度上有差别,隐喻使用越频繁,其隐喻性新鲜程度则越低,常规性程度越高;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规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近年来内部出现的社会和神经两大转向为基本理论框架,对隐喻加工中出现的性别差异进行阐释。从社会认知角度描写了隐喻使用和加工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并采取神经科学中的最新实证成果对差异产生的生理基础和神经机制进行了解释。证据表明,男女性在社会认知、大脑结构和神经基础方面均有不同,由此造成了二者在隐喻加工中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实验范式、分析方法和考察视角中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以期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和类包涵理论分别探讨了隐喻的概念性和范畴化的问题,理论阐述中两个理论的提出者却不能相容.本文分析了它们的分歧和相互指责,认为两个理论所涉及的隐喻概念性和范畴化是隐喻内在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在隐喻研究中应当重视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英汉类词缀的语义虚化是一个渐变过程。虽然英、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它们的词缀化过程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研究表明:隐喻机制是两种语言语法化现象的动力,它证明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序列,英汉类词缀的语法化过程正是这个序列的体现,隐喻化程度越高,类词缀的语法化程度越强。由此可见,隐喻对促进词缀化进程、丰富语言表达参数、推进语言的演变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化模式和认知个体的不同,英汉隐喻的喻义具有差异性,并出现喻叉模糊与缺损现象,隐喻翻译也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规约和认知倾向性。该文例证分析了隐喻喻义模糊与缺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详述了喻体替换、喻体弥补、喻体词的词类、功能转换、词汇喻化等隐喻翻译的相应策略。隐喻翻译需保持原\译文中的喻体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一致性,但喻体的意象一致性比形式一致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通过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汉语“脑”词群为例,对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人体隐喻进行研究。在结合语料库和词典的基础上,对汉语“脑”词群的隐喻化认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词语构成的理据性,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学、词汇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喜悦"情绪概念的建构路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是人的本能体验.情绪概念需借助隐喻,藉事物间的模糊相似性用非情绪概念来建构和理解.研究认为,喜悦情绪概念主要通过声化、生物化、亮化、立体化、动态化、液态化、形化、糖化、文化、夸大化、规约化路径建构.喜悦情绪概念的建构体现了心理学、生理学、认知学、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交叉,以及物理世界、心理世界、语言世界的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6.
隐喻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 ,也是人类语言进化的一种方式。隐喻化的结果体现在语言不同层面的象似性中。但象似性丰富了语言的理据却又模糊了语言的任意性。因此分析和研究语言的象似性比坚持语言的任意性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文学作品和人们日常交流中广为使用的修辞手段。西方语言学家历来重视对隐喻的研究 ,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早期人类使用隐喻反映了他们当时的语言尚不够丰富 ,但从长远角度讲 ,隐喻语言是人类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隐喻理论也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笔者将引用汉语具体实例,对普遍存在于汉语里几种隐喻类型,即容器隐喻、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可以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乃至人工智能的角度去研究。而从男性 Penis的隐喻化过程去分析隐喻现象、隐喻成因无疑是一次大胆而又新奇的尝试。我们发现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 ,是思想间的借用和交际 ,它是通过类比原则和相互作用实现构建认识。隐喻的特点是意义的转移 ,语义逐步变为抽象必须经历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认知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它提出概念隐喻并将其表示为"A is B"格式(幕后认知),但语言层面我们也会说"A is B"格式的隐喻(台前认知)。针对这种格式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间出现分歧,前者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可以依靠概念层面隐喻的激活便可理解,而后者则认为语言层面的"A is B"型隐喻是一种刻意性隐喻,其理解需要认知主体在线构建相似性。基于语料库,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生活是一场旅行"为例,对作为台前和幕后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起源、识别、加工方式、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分析结果有助于厘清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的分歧,也有望对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