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分析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经过疏离、召唤、契合的过程,逐渐建构起当代文学理论的本土化形态。指出疏离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脱节;召唤就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困境吁求文学创作的经验充实,文学创作的众声喧哗召唤文学理论的主动介入;契合就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经验的共同基础上,介入文学现实,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学体验资源,最终实现当代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创作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论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迄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强调文学从属政治,到坚持文学疏离政治,直至主张文学与政治互渗的演变过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三: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学接受和创作实践的变化;文论资源和研究范式的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理论嬗变的经验体现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应呼应社会结构的转型,吸取多元化的理论资源,契合文学创作与接受实践。在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关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偏狭之见主要表现为二:将文学从属于政治;将文学与政治截然两分。破除政治与文学二元对立思维,刷新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可克服上述偏见。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创新的根本在于阅读经典作品,包括阅读文学经典、文学理论经典和哲学、历史、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阅读经典应该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能够学思并用,颐情志于经典、漱经典之芳润,在熔铸的基础上实现创新。阅读经典不是唯经典马首是瞻,而是通过吸收经典中蕴藏的宝贵财富滋养丰富而强大的主体,丰富而强大的主体是实现创新的关键。阅读经典必须积极介入当代文学创作实践,充分发挥文学理论的磨刀石作用,通过介入文学创作实践实现文学理论家介入现实生活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6):49-53
越南和中国是山水相连、文化相近的两个国家。在历史、语言、文学创作、经济等诸多领域都有人做过比较研究,但是在文学理论方面,特别是在当代文学理论方面,把两国的情况连在一起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区域。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相当丰富,但总体而言,都经过三次转向:文本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和多元化转向。虽然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进程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其转向的时点、转向的速度和水平存在不少差异。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都因受到国外文论的影响而转变,都在相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里生长所以有类似的转向,将越南当代文学理论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作比较研究除了能够发现两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还能看清每个国家当代文学理论的长处和短处。就越南文学研究者而言,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能给越南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工作提供不少珍贵启发,越南文学研究者能借鉴中国文学研究者的经验教训来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虽然目前大部分越南文学研究者能直接接近西方当代文论,但研究一个跟自己国家有诸多相同之处的国家的文学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教学必须和文学发展的实际相联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研究中去。要转知为智,在理论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努力提高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既往教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析李贽的文学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是明代中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理论在以儒家文学观为主导的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闪射出奇异的理论光芒;它的出现,给死气沉沉的明代文坛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勃勃生机。李贽的文学思想几乎涉猎了文学理论领域的一切方面,但最突出、最集中的则表现在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两大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文学创作理论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早期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紧密,文学理论的早期研究范式大多是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这种文学观念把文学看作是对象现实的模仿、再现或反映。到了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形成了新的理论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为代表。到了所谓的后现代的文学理论中,由于图像文化的勃兴,又出现了文学理论的新的转向,即图像转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两次转向,大致存在着文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和文学图像学这三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提要]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第三空间”“另类空间”等概念一方面建构出空间符号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则发掘符号形式内蕴的身份、阶级、文化等深层话语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理论知识需要采取“建构论”的生产模式和“价值论”的意义生成途径。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文学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理论资源。首先,空间生产论与文学活动论能够相互契合,并在“美的规律”本质论、精神实践创作论等方面提供崭新视角;其二,空间符号论与文学文本论不仅建构出文学的空间审美形式,更是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文本“深层结构”的意义释放;其三,空间批判论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大生产”景观相互渗透,并通过另类空间文化反思、流动空间的审美自由以及公共空间的符号共鸣等发掘文学理论的介入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资源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文系在当代文学活动中正面对着新的角色定位问题,为担当这些角色,必须处理好几层关系:读写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捍卫和继承文学传统与介入当代文学活动的关系;培养职业读者与培养学生的文学资质的关系;文学在今天的多元存在与深入研究各种亚文学和各种文本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绿洲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在从文化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的生产过程,指出绿洲作为新疆典型地理空间与生活经验的实体,广泛存在于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中,它通过对两种叙事资源的有机继承、四种空间功能的主题呈现以及四种话语建构模式的实践,完成了对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作为绿洲生活记忆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的书写对象的建构。运用空间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创作中新疆绿洲生活经验的话语建构过程,并尝试对这种话语建构过程进行文化阐释,可见这一话语建构模式对研究绿洲生活经验书写具有普适性,有利于当代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对当代文学中的绿洲生活经验书写做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老舍在1930年代所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著作中对文学理论现代性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探求。他强调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给中国古代“文说”正名;张扬文学价值的审美愉悦性,反对滥加“利用”文学;重视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不满文学的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批评文学摹仿说和复古调。  相似文献   

13.
历史·现状·展望——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文学批评、研究与文学创作是文学事业的两翼。对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来说,更应该是如此。创作实践为批评和研究提供着生机盎然的对象,使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得以伸展开有力的翅膀,批评和研究只有从创作活动及其客观效果出发,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生命力;批评和研究又给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健康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对于文学创作具有无可置疑的指导意义,并能繁荣、促进它的发展;不好或错误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则会干扰、阻碍文学创作的健康、正常发展。因而,当人们在回顾当代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学创始人和奠基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高尔基在《一个读者的札记》(原稿之标题是《谈人与文学》,后来又改为《谈人》)和《俄国文学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等文学论著中,曾经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人和文学的问题。高尔基说:“使我感到兴趣的,是年轻的文学怎样处理一切戏剧、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主人公的问题,怎样处理‘生活的主人’——人的问题”。高尔基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怎样处理“人的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人类文学经验的全面总结的基础上。高尔基不仅总结了俄国和欧洲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6.
周扬、何其芳文艺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史册上,书写在最前面的名字,应当是他们:周扬、何其芳。 人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站在时代的潮头,领袖风骚的时日,也不是永恒的。但在周扬、何其芳艺术生命最活跃、理论思想最敏捷的时候,他们的文学理论批评生涯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一同升沉起伏,他们的命运就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命运。而这,对于一个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记载下了他们的劳绩。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困境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10,30(1):61-65
当前文学理论的建设取得了不凡的实绩,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文学理论的发展除了受到自身的内在机制的影响,还受到主要来自政治经济、外来文论话语、批评实践等方面的推动。由于社会关注焦点的变移、自身在话语方式的转换与本体理论的建构方面滞后于文学现实的发展,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文学批评只有给予文学现实和文学经验更多的关注,重视文学批评实践对理论的建构作用,加强批评自身的实践力量,强调和突出批评的理论建构功能,积极参与本体理论的建构,增进对文学现实的阐释力,才能摆脱上述困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性别理论进入中国,它带来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性别理论经过译介与本土化建构的努力、经过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当下已蔚为大观,其表现之一就是性别理论的关键词由女性转向性别,研究对象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延伸到了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与主流文学观念不协调,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在20世纪很长时间里几乎被中国批评家遗忘。80年代文学修辞批评的复萌,经过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它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文学修辞批评在80年代的再度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