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理人》2000,(Z1)
奇迹网络(http://www.qiji.com)公布了中国 MBA院校排名,虽然只是前10名的排名,而且这一排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但仍激起千层浪。排名因素说明1 经验指标自199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分三批共批准了56所院校开办 MBA 项目。在 MBA教学中,院校自身的办学经验是很重要的。排名前十的院校中有  相似文献   

2.
《管理评论》2007,19(12):F0002-F0002
2003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管理学院正式以自主名义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同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项目在理论和实践上密切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在教学和科研上结合自身特色拓展研究领域,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MBA项目。  相似文献   

3.
陈振烨 《经理人》2008,(9):92-93
2008年,世界MBA教育走过百年历程,中国MBA教育发展也进入到第17个年头。 中国自1991年开始试办MBA教育以来,招生院校从最初9所扩大到现在127所,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最近两年里,中国MBA教育深层次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如师资和本土案例等问题仍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4.
张婷 《经理人》2006,(3):117-118
“模拟经营”成为当前提升MBA学员管理实践的首选途径伴随着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国内的MBA教学偏重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偏重实践的“两难”处境正成为困扰各商学院教学的一道难题。如何帮助中国MBA教学把经营理论与企业经营实战相结合,已成为MBA教育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来看,让大量MBA学员亲自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尚不现实,“模拟经营”就成为  相似文献   

5.
培养中国MBA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肖永吉 《经理人》2002,(8):96-97
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在今、明两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繁荣的经济和不断扩张的市场无疑是中国 MBA 发展的契机。MBA 教育成绩斐然国内的 MBA 从最初的9所试点院校扩大到现在的62所,培养了一批为社会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等管理学教育认证体系之一,AMBA国际认证对世界MBA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本文以帝国理工学院为例对英国MBA教育AMBA国际认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对中国院校MBA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理人》2007,(5)
2006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国际MBA项目,在《福布斯》“中国最具价值全日制MBA”榜单中名列全国第三。《福布斯》认为,“岭南学院MBA项目的国际化给毕业生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8.
精彩传递     
《经理人》2004,(7)
“中国MBA商学院排行榜”调查启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6月11日,由财经管理品牌媒体——《经理人》杂志主办的“中国MBA商学院排行榜”调查启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华彬国际大厦隆重举行,同时, 也宣告了“中国MBA商学院排行榜”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至此,一份真正参照国际MBA排行公认标准、由民间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的中国MBA  相似文献   

9.
MBA社区     
《经理人》2000,(4)
中国 MBA 统计据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 MBA培养试点院校(教育部批准)为56所,全国 MBA 累计招生23586人,在校 MBA 研究生总数18361人,其中在职攻读 MBA 学位的企业管理人员6178人,全国已经有4988人获得了 MBA 学位。2000年全国MBA报考人数为35416人,占全国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9%左右,是300多个专业中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全球 MBA 排行英国金融时报新公布该报对  相似文献   

10.
曦文 《经理人》2014,(12):88-89
正MBA项目必须围绕国际发展趋势来差异化,不能为了专门和别人不同而差异化。通过对MBA教育国际化趋势的研究,人大MBA做出了差异化和特色,提出三个关键词:行动、整合、模拟。"这两年,EMBA的变化非常大,有点被妖魔化,也引发对MBA的质疑。MBA会不会有类似的情况?我觉得不会,MBA是学历学位教育,要经过全国统考,不是花钱想上就上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支晓强接受《经理人》专访时说道:"MBA项目现在已有200多所,项目之间有很强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MBA的再定位     
陈文 《经理人》2012,(11):102-104
种种改革都是在寻求新的定位和方向中国MBA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21年中,先后有十批共236所院校被批准开办MBA教育,这是中国MBA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个行业到了20多岁的时候,也要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自己有什么优势?未来要成为什么?怎样去实现?  相似文献   

12.
清华 MBA 的规模实在是膨胀得太快了,我们在访谈中也多次听到很多 MBA 同学不同程度地对教学质量感到遗憾。地域限制,几家欢乐几家愁MBA 项目排名跟大学排名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强调了地理优势,也就强化了地理位置之间的差距。在中国绝大部分MBA 项目都是不脱产的在职班(Part—time)。也就是说,这些MBA 要边工作、边上学。  相似文献   

13.
施建军  姚琨 《决策》2001,(5):16-17
MBA即工商管理硕士,如今在中国越来越火.报考或就读MBA,已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MBA教育自1984年在中国初见端倪,至今已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国内的MBA教育已从1991年的仅有9所高校增至56所,全国范围的招生也从1991年的86人发展到去年突破万人,可谓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4.
泓屹 《经理人》2014,(12):86-87
正清华MBA一直紧跟国际趋势,通过灵活学制、集中授课、渐进式申请、在线课程等创新方式,在招生疲软的大形势下,生源质量和数量,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有新增长。过去12年中,《经理人》中国最佳MBA排行进行了六届,每两年编制一次榜单,成为洞悉国内MBA趋势和变化,发现标杆和创新做法的窗口。清华MBA连续六次位居榜首,与该项目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很多引领国内MBA趋势的做法和变革,都出自清华。过去两年中,清华MBA又做出很多新的尝试,为此,《经理人》独家采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郦金梁。  相似文献   

15.
《经理人》2012,(11):94-99
2012年11月,历时五个多月调研,“2012中国最佳MBA排行榜”终于在各界期待中隆重揭榜。清华经济管理学院MBA第五次蝉联榜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位列第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MBA首次进入前三甲,今年国内最优秀的前三十强MBA项目,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非常明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英国《金融时报》10月20日为打击腐败,中国政府禁止党内、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商业培训项目。这项禁令使中国的商业精英遭受打击。这些商业人士参加MBA或EMBA项目就是为了与官员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7.
《经理人》2021,(2):20-35
中国商学教育及MBA发展已历30年,特别在最近的5年中,国内各商学院积极反思和改革MBA教育,如——与大学平台融合、课程形式改变、结合产业、创业创新、引入前沿知识、推动国际教学资源互换、向MBA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等等。中国MBA教育已从原来单向度的集中于管理领域的教育,集群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尤其是,它正在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人才孵化器。  相似文献   

18.
MBA曾是中外众多经济管理类求学者的首选之一,时至今日,仍旧方兴未艾。MBA的魅力在于:它能给予你的东西,是因人而异的。 1999年福建农林大学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我有幸成为这一项目的受益者,到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简称UNB)学习MBA。UNB是加拿大一所历史悠久的州立大学。1999年,其排名在加拿大综合性院校中位居第10。同年,该校开办MBA电子商务专业,为当时北美首创,吸引了众多加拿大国内外的学生前往。赴加之前,我在国内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并在大学教学岗  相似文献   

19.
MBA打拼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切忌纸上谈兵。底应该怎么对待MBA?为了客观反映当前各界对MBA的看法《经理人》采访了众多MBA毕业生、企业界人士、专家和M日A院校代表同时在网上登出关于MBA的调查表. 从实地采访和网上调查的结果看中国企业在使用MBA毕业生上最大的误区是不自觉地把MBA教育等同于高级培训以致对M日A毕业生在技能等方面有很高的期望值;而M日A毕业生最大的误区是浮躁体现在眼高手低、讲求高回报和跳槽频繁等。其实MBA毕业生的处境和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其他经理人所面对和遇到的;而企  相似文献   

20.
井润田  车汪峰 《管理学报》2004,1(2):241-243
首先分析了世界范围内技术MBA项目产生的背景;然后对一些知名技术MBA项目的课程,特别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科技大学技术MBA培养实践,就国内技术MBA培养和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