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源 《今日南国》2014,(9):21-21
对于中共情报战线的“后三杰”,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熊向晖.作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因向延安传递胡宗南闪击延安的情报,实际上挽救了整个中共中央,因此毛泽东评价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熊向晖名声太响,以至于另两位陈忠经和申健都不为人们所熟知.实际上,这三个人作为胡宗南的心腹,都为中共情报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2.
同学过招     
韩渝 《可乐》2010,(1):73-73
“都是黄埔同学,老天爷为什么偏偏厚此薄彼?”这是黄埔一期学生、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官李铁军的一句名言。让李铁军发出如此感慨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陈赓,而对李铁军的话体会最深刻的,要算胡宗南了。李铁军不过败给陈赓一次,而胡宗南自从开始指挥作战,就与陈赓交上了手,打了二十多年从没打赢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手下败将。每次生擒胡宗南手下,  相似文献   

3.
《可乐》2007,(10)
陈赓善于开玩笑,被他治过、耍过的人不少。1947年,蒋介石重兵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和党中央转移到天赐湾。党中央撤出延安后,黄河两岸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东往西挤,陕北虽有西北野战军,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有鉴于此,毛泽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比",知道"比"是两个人同向而立。如果他们两人方向相反站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两个人背对着背,都袖着双手懒得理对方,嘴巴  相似文献   

5.
叫你不信我     
《可乐》2010,(11):1-1
想法让人相信自己,是人之常情。若人期盼的是“千万别信我”,当是非常之人,要做非常之事。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带领“昆仑纵队”几百人,面对20万蒋军围追堵截。他让人在路口立下“毛泽东由此进山”的牌子,就知胡宗南不信自己的话,当然也期望他千万别信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6.
三打运城     
运城,是南扼陇海铁路,西控潼关要冲,北卡禹门渡口的战略要地。1947年,在我解放区军民的打击下,晋南残敌纷纷猬集运城,阎锡山政权的3个流亡专署和16个流亡县政府也都龟缩在这里,而且囤积着国民党策应西北和中原战场的大量军用物资,因此,解放运城不仅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而且有着很大的经济价值。一打运城1947年3月,胡宗南集中15个旅的兵力,分两路向延安推进。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打击胡宗南侧后,有力地配合我军陕北作战,4月4日,陈赓、谢富治、王新亭指挥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和太岳部队7个旅共5万余指战员,发起了晋南战役。5月3…  相似文献   

7.
王永春 《中华魂》2011,(9):11-12
以追歼逃敌为主要特点的滇南战役,已经过去61年了。每当回忆滇南大捷,就会想起毛泽东同志对滇南战役的英明指挥和出奇制胜的战略方针。滇南战役开始时,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不能让白崇禧和胡宗南集团进入云南,这两敌或两敌之一进入云南,则不仅易于逃往国外,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笔者听了一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报告,主讲人是位风趣幽默的老者。老者说:大家仔细看看"友谊"这两个字的构成,"友"字上面一横一撇表示两个人在靠拢,下面"又"表示一次又一次,所以,"友"就是两个人的心一次  相似文献   

9.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指挥官——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为周恩来洗尘。这是“西安”和“延安”的一场政治较量。胡宗南的阴谋是:灌醉周恩来,让他丢丑,在政治气势上压倒“延安”。他吩咐黄埔六期以上三十余名将官偕夫人出席酒会,给周恩来敬酒。  相似文献   

10.
"作"与"做"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常用字。由于两个字的同源关系,音同义近,交叉纠葛,经常混用。"作"与"做"的关系和区分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这两个字的关系和差异,并归纳出了区分"作"和"做"的规律技巧。  相似文献   

11.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叙事人》中有两个视角:"巴尔加斯·略萨"的视角和"叙事人"的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与原始印第安文化两种文化眼光。双文化视角的选择是由作家的文化意图决定的,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关注,引出了文学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存亡的重大主题。因此,《叙事人》对于略萨小说的文化内涵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张载认为,太虚是气和万物的本体,也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理论,认为太虚和气是两个层级的概念。"太虚即气"不能理解为太虚就是气,而要理解为太虚包含气。张载提出天人贯通有两个途径:太虚→气→万物(人);太虚→心(性)→人。张载不仅从客观方面,即物性方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更从道德价值层面,也即人的精神层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由此,天与人真正实现了合一。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十斤粗糠和 两碗小米饭 1947年6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蒋介石高兴万分,妄图消灭我军于陕北。 毛主席留在陕北是一个大胆而英明的战略决策,但给彭德怀副总司令压上的担子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彭总决心在运动中歼敌,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1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国内和大学生的自身情况看,必须进行"两个环节,一个主体"的教育。两个环节,是指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是一种内在因素,是人的精神动力;道德素质是伦理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行为规范坐标;一个主体,是指对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灵魂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7,(4):95-99
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追问与回答,人类从未停止过,但直到马克思才科学而又系统地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了人的本质。一个是人的类本质,另一个是人的个体本质,这两个本质都立足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不同方面的展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为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小庆 《中华魂》2013,(1):58-58
1947年4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前委,从靖边县青阳岔步行来到安塞县王家湾,三位领导住在了薛如谢老汉家。从到王家湾后的21天里,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的重大胜利,消灭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一万多人,  相似文献   

20.
"做人"的教育和"做某种人"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两个基本支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建立在了"做某种人"的单一支点上,"做人"的教育被抽离或消释于"做某种人"的教育之中,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根据人的生命的二重性牢固确定教育的两个支点,为此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的"重人"传统,让科学与人文成为教育的两翼,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