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的犯罪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作为社会因素一种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也很大.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内容会诱发青少年犯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需针对大众文化传播的情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日渐严重的社会问题.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大多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来源于家庭的不当的教育方式、缺损的结构形式、不良的环境条件和不完善的教育功能等因素.加强对这些不良因素的研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庭社会资本是决定青少年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失调、家长存在不良言行或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研究探索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系,是为了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4.
虽然青少年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强化家庭预防机制则应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切入点。论述了强化家庭预防机制的合理根据,包括强化家庭预防机制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家庭结构(主要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支离型家庭)和家庭功能(包括家庭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和精神功能).要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必须在增强青少年犯罪家庭预防观念和提高对家庭预防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改善家庭环境,优化家庭结构,强化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智能化、成人化等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学校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预防犯罪还应该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受其犯罪心理支配的,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庭结构的缺损、家庭环境的恶劣、教养方式的不当等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这些不良因素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负面影响 ,致使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实施四个预防和三个工程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 ,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亲情关系决定了家庭预防的现实可行性,而青少年由于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又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外因,因而家长创建和谐的家庭气氛,施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才会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亲情关系决定了家庭预防的现实可行性,而青少年由于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又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外因,因而家长创建和谐的家庭气氛,施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才会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犯罪类型多样化、低龄化、文化程度偏低。重要的主客观诱因是: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社会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身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力量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文化和文化冲突谈起 ,系统地阐述了各种文化相互间的对立、冲突和撞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振荡。并根据各种文化间相互的作用和特点 ,依次提出了“诱发源”、“加速器”、“刺激物”、“古老源”等理论 ,较详细地分析了文化冲突对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是人们公认的“三大公害”。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暴力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外来犯罪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从越轨理论出发,分析了他们犯罪的原因。认为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其社会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造成的。在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合理的社会目标的同时,应加快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创新,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合法的目标实现手段,这对预防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形势严峻,体现在犯罪率急剧上升、团伙犯罪问题突出、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低龄化等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上。犯罪原因主要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家庭环境消极因素影响、学校教育失误及不良文化影响等。未成年人犯罪有个人的原因,但社会原因更多,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对策应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从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联性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有目共睹;父母离异使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父母离异后出现的再婚重组家庭,使得未成年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其一时难以应付。此外,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是内因和主要原因,但还有诸如生理变化影响心理、"疾风怒涛"的特殊心理以及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等外因。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构成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是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本体。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之所以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因为转化型抢劫罪属于非身份犯,转化型抢劫罪与抢劫罪可做同质性评价,司法实务中的生态环境也认可这一观点。在此前提下,依行为人暴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轻重采取不同的出罪机制或者弱刑罚化路径,能够彰显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从而,实现规范与政策的有效弥合,达到制度与理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政府机关、家庭、学校、居委会、社会团体等都有责任和义务,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做好预防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分析指出,我国的矫治社会工作经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社会帮教、工读教育、劳动教养、社会处遇以及狱中矫治等特色实践形式。对于推动青少年犯罪矫治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认为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应在遵循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推动青少年司法、矫治制度等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的完善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但必须承认,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相对于一般成年犯罪来说,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进程和形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地域、形势的不同而不同,不能用静止、僵化、同一的眼光进行考察与分析。围绕这一问题,作者通过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州的青少年犯罪特点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