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类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常表现出自我认知不足、受挫承受力弱、情绪调控力差、盲目跟风等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师范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导向的就业心理干预体系,是巢湖学院所长期致力于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分大学毕业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程度上出现诸如焦虑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心理问题。从个人、家庭、社会等角度就大学毕业生当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及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影响因素调查表》对"90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阶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后"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影响"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高校扩招、个人期望、家庭期待、个人就业准备、学校就业指导和社会关系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焦虑、攀比、依赖心理严重等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有助于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推动社会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以便通过社会和毕业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有效地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自我调整心态,走出就业误区,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诱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难深感焦虑、困扰,诱发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损害大学生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在初步分析大学生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成因基础上,提出了构筑多层面心理保健体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高校毕业生择业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择业思想渐趋成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趋于理性,对择业心态的把握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律,对薪酬期望值符合当前工资收入水平,对职业选择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受就业市场容量、就业体制、高校学科设置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对行业和区域选择期望值较高,存在焦虑、茫然等心理问题,感到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信息不足、所学专业就业面太窄、应聘技巧需要提高等。因此,应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中常表现出盲从、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分析原因不难发现,除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外,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和不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等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各高校主管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部门应时刻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相似文献   

8.
孟晚耕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115-116
由于就业压力大、社会经验不足、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原因,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伴有一些心理问题出现.对于这些问题,做就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分析和毕业生自身内在因素分析,是认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升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提出了预防和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路径,以期对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增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呈现出自我本位意识强烈、灵活务实特征突出、就业心态迥异、就业人格特质不一等特征.营造"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应对和调适机制,将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克服和消除就业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0.
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矛盾心理、焦虑心理、挫折心理和自卑心理等,这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择业,而且有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大学毕业生要从树立正确择业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控,努力培养健康择业心理,从而实现顺利择业。  相似文献   

11.
针对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焦虑,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合肥市211高校和985高校503名理工科硕士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及其与群体性质、应对方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理工科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情况比较严重,群体性质对就业焦虑影响呈现不同的特点,就业焦虑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和退避对就业焦虑的各要素及焦虑总分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还发现,在就业焦虑方面,存在学院类别和有无找工作经历的差异,而且差异十分显著。文中最后给出若干应对研究生就业焦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探讨应对方式在医学毕业生完美主义人格与就业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为减轻医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提供依据。采用 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就业焦虑问卷对22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就业不安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工作焦虑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生显著高于非医学生。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消极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就业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2%。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人格和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就业焦虑的重要因素,应避免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消极作用,降低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心理、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一部分大学生。大学生弱势群体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自我健康成长,也给高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自卑焦虑型、交际困惑型、情感受挫型、网络迷恋型和人格分裂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应该在经济上的资助,完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在心理上的救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在思想上的帮助,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就业上的扶助,需要政府、社会一起予以特殊的援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愈显突出,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正确分析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他们走出困境,顺利就业,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同时大学生群体产生了焦虑、消极悲观等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高校就业心理教育模式,目的在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给他们的求职造成了很多障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解决自卑、自负、焦虑、攀比、嫉妒和从众等心理问题,要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合理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政府部门要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与高校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并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从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状况下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通过身边一个个真切的案例,并通过与学生聊天、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大学生出现哪些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结合当前和实地情况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实现顺利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由"统包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广大毕业生已逐步投入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也有不少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为此,必须帮助毕业生克服心理问题,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贵州工业大学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着重从毕业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入手,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焦虑心理,全面掌握就业方针、政策,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及就业范围。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20.
随机抽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自编的《高职院校临近毕业学生就业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其就业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方面差异显著;和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相比,全量表就业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焦虑源分量表上,就业焦虑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