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的论者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希腊哲学分辨为归属“知识论”范式,这同古希腊哲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不无关联。然而,持此论者有所不察的是由柏拉图确立的“让存在之存在(“理念”)同时也作为人之存在之存在的基调,其哲学特质将希腊哲学归属于“理性人学”的范式,希腊人把人的本性建立在人所独具的理性特征之上,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面对人本身指证出人之理性的意义,并通过“知识”这一中介,将“真理世界”与“意见世界”同人的“理性”与“感性”作对应,得出入之两重性规定。希腊智慧在其思辨的理性中,导致“感性”与“超感性”的过度紧张,必然需要被了解和同情,理解与超越,因而,她必然只是通往人学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2.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局限性吴启文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被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苏联哲学模式的哲学教材中起着特别重要的核心作用,认为它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了一切其他哲学问题的如何解决,对一切哲学派别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它判别哲学派别的唯...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相似文献   

4.
以希腊哲学为背景,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希腊哲学中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这对于把握浩繁纷杂的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存在”概念在希腊哲学中的内涵变化是问题的核心。从分析自然哲学、智者和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入手,剖析了希腊人对于“存在”从寻找万物本原,追问事物共相,创建理念世界,到个体事物即是实体的思维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理性思维从感性向抽象、从客体意识向主体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圆圈式发展,即否定之否定。众所周知,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是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用水来解释一切事物,因而完全有资格成为“西方哲学之父”。但是,用水作为本原来解释一切事物,显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说清与水对立的事物的起源,因此,阿那克西曼德就提出了自己的命题:万物的本原是“无规定者”。他的“无规定者”不同于泰勒斯的“水”,实际上是指在质上没有任何规定的东西。可见,他用这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7.
论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厘定存在论的理论视野开始 ,认为“本体论”这个在学界受到普遍质疑的术语 ,可以在学说史上找到充分的根据 ,而且能够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辩护 ,因而这个术语可以保留 ,并在哲学形态和学科分支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作者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范例 ,阐明了“现代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区别 ,强调必须把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对于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的某些具体的解答方式区分开来。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但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因此取消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是关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理论 ,它着眼于存在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是近代国家政治哲学理论的奠基人.“自然状态”是霍布斯政治理论的基础.霍布斯的国家政治哲学在人性、自然法的基础上,论证“自然状态”下,国家的政治存在和国家间关系的处理原则.霍布斯国家政治哲学中的“自然状态”理论使得霍布斯主张自然理性法则应当被视为国家政治的基础.霍布斯的自然法观点和国际“自然状态”观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无定性”的哲学哲学与其它一切学科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无定性”或“不定性”的品格 :人类历史上曾诞生了那么多哲学家和哲学理论体系 ,但对“哲学是什么”竟然几千年不可能形成一致的看法 !这一点经常被常识和科学讥笑为“思想的丑闻” ,但对哲学而言 ,却恰恰是它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如果对人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进行深入反思 ,我们将不难发现哲学“无定性”品格的深层根据。人的生命是世界上颇为奇特的一种生命 ,其中最奇特之处就是他的“无定性”。人来源于自然 ,但人只是自然的一个半成品 ,人的一切都需要自身的创造去形成 ,人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总体性概念 ,应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学的各个层次上给予考察 ,不能出现任何一种考察的缺位。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科学范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哲学思想 ,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维度的真正敞开。用科学主义态度片面理解人的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成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种对实践解释的“人学缺位”才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真正原因。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他的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 ,它之所以长期被限制在认识论中 ,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 ,又有哲学理解上的缺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规定为物质本体论哲学 ,这是实践论被“囚禁”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离散化的希腊化世界是希腊怀疑主义得以发轫的社会现实,希腊哲学考释中心从物理自然中经语言逻辑到社会伦理的层层递进,是希腊怀疑主义之风得以盛行的认识发展逻辑的必然,任意性和约定性这一“语言囚笼”以及语言发展的日益抽象化,则是希腊怀疑主义得以勃兴的语言发展的逻辑根由,而希腊怀疑主义对古典希腊各种形而上学的“反讽”性的抨击,颇具“反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3.
《周易》象思维在现代哲学范式中的解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野 《社会科学》2006,1(12):172-178
对《周易》卦象哲学意义的解读通常是以近代哲学思维范式来进行的,即把卦象理解为“古代朴素辩证法”。如以现代哲学思维范式来解读,卦象是“存在(是)”的思维,是表现“势”的。它以“势”来规定“存在者”,又以“存在者”来参与“势”,现代哲学范式在批判方面是成功的,在建设方面是不成功的。因其并未能找到再现“生存状态”的语言。卦象以非语言的“领会”的方式“去蔽”,再现了处于时间中的“生存状态”,满足了现代哲学范式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要求,也为道德重建提供了生存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自由理念和纯粹原则的"实在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先验存在形式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和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可能性的前提:首先,这样的"实在"不可否定,它是"自我"与世界如此被区分的必然;其次,这样的"实在"就是人的"此在"过程的真实,它不但是自然的,而且是自由的;第三,这样的"实在"含义区别于普通理性下的经验对象存在,它是关于智性存在的肯定判断,是关于纯粹概念自身非经验进程的确实发生.总之,这里的"实在"是作为纯粹形式规定的存在,它因为理性的实践或意志而将自身的"实在性"必然地转换到被规定的自然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这是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出发点.但清除形而上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宣告传统哲学的终结,而是为重新规定哲学任务扫清道路.这种新的哲学任务,就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维也纳学派强调的是科学的命题,而不是传统的哲学命题,或其他非科学的命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传统哲学已经被逻辑分析所清除,而哲学工作本身也并不在于提出命题,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哲学命题”.所以,哲学的任务只能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维也纳学派提出了建立“理想语言”或称“人工语言”的构想,这被西方哲学界誉为它对当代科学和  相似文献   

16.
早期谢林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智直观”在黑格尔看来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规定,它无法完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概念是基于人和社会关系的辨证运动而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欲望的和目的论的本质保证了“精神”是以自身为目的地发展着的,克服了谢林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理智直观”的,完成了对谢林同一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揭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精神”及“精神世界”的概念在俄罗斯哲学中有特定含义,“精神”与自然心理、“精神”生活与内心生活有本质区别:“精神”不同于“心理”,它是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灵性,然而精神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秘的主观体验,它具有独立的实在性。而“精神世界”则内含着无限的自由及其矛盾和悲剧。文章剖析了精神的客观实在性在现实中容易被否定的原因,并指出了俄罗斯精神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发,使人们认识到精神和精神世界不仅是幻想或反映,而且也是人的生命经验内部的一种客观实在,提醒人们不要让物欲淹没了内在生命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的存在已近一个世纪。然而 ,何为“中国哲学”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和澄明的问题。在学科的视域中 ,中国哲学通常被理解为研究的对象 ,这一理解的前提 ,是将中国哲学规定为历史中已经存在的形态 (既成的形态 ) :从逻辑上说 ,惟其既成或已然 ,始能成为研究与考察的对象。对中国哲学的上述看法 ,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的维度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等区分中 ,中国哲学便主要被视为历史中既成或已然的形态。然而 ,历史地看 ,以往的哲学系统在成为考察与诠释对象之前 ,首先呈…  相似文献   

20.
这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英国研究古代希腊哲学的学者最杰出的有两个:一个是白耐特(JohnBurnet),另一个是康佛德(F.M.Cornford)。白耐特的“早期希腊哲学”(“Early Greek Philosop-hy”)早在1892年就发表了,他的“希腊哲学,第一部分——从泰勒士到柏拉图”(“Greek Philosophy,Part I-Thales to Plato”)是在1914年初次印行的。康佛德的“从宗教到哲学”(“From Reli-gion to Science”)是在1912年发表的,他的“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