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着力于巴蜀文化的显性(物质)层面,筛选出最能代表其特征的文化元素,分析其文化含义,抽绎其典型视觉符号,进而确定其形态、色彩、材质和风格等方面的特征,构建巴蜀文化元素的视觉传达符号系统,为当下四川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 ,思维根据设计意象对视觉元素进行挑选、变换、组合 ,将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关联、编码 ,使之形成特定的符号系统。平面设计是以图形符号作为手段传达信息。平面设计中的信息的整体由两种不同结构的符号承载着 ,即文字与图形。这两种结构通常是同时出现 ,互相补充 ,衍生出信息传达与解读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使得传统戏曲符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面临生存危机.国外通常采用将传统艺术符号与现代生活、现代传媒相结合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时尚化改进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危机.就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号的现代设计而言,可将现代元素引入戏曲符号的设计,将传统戏曲视觉符号整体现代化、时尚化并引入现代传媒,或对之进行卡通动画演绎,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在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中找到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标志设计的地域化角度分析了国内和国际上著名标志的地域文化表现及应用,具体表现为:标志的图形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视觉元素或符号;标志图形为地域传统符号元素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地域性色彩在标志中的恰当运用;标志内涵表达出了地域的文化寓意和文化内涵。充满地域性的标志设计对于本土的受众来说,会带有强烈的文化认问感,从而易于接受;对于非本土受众而言,则代表着异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并且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形象一脉相承。创造具有个性化、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标志设计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宗教文化传播为议题,从静态视觉符号、动态视觉符号以及动静结合视觉符号三个方面对东巴教文化传播中的视觉符号系统进行分析。认为视觉符号系统在传播历时性实现、切合受众心理、传播一致性以及传播内涵挖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巴文化作为与蜀文化交相呼应的古文化,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源头之一,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是内涵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圈层。笔者对于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概略性地探讨了巴国的历史、巴文化的视觉符号构成、巴文化视觉符号的探讨三个主要问题,旨在厘清巴文化的视觉符号脉络、对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做探源性理论推导、补充现阶段的巴文化研究,为今后的巴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助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只有立足于对传统造型基础上的视觉形式元素、材质媒介进行新的创建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版画艺术形式的视觉符号,才能有助于在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下的版画形式语言现代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视为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其独特的装饰感、象征性或造型研究的价值都超越了其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功能而成为艺术,并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设计的诸多领域。本文的重点在于以视觉文化思维的研究视角,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六书"来解读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思维,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汉字造型之美。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江南运河古桥文化的空间、构件、装饰这三大视觉形态类别出发,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工具,尝试分析江南运河古桥文化视觉要素,厘清视觉符号的编码方式,研究江南运河古桥文化的视觉要素构成、符号编码方式,及其视觉传达设计策略与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完成视觉设计传达的有效办法.视觉符号凝练、生活美学回归、数字媒介融合这三大设计手段,能够有效地助力江南运河古桥文化实现当代设计的继承与转化,对于整个大运河线性廊道遗产文化的保护、活化与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超现实带给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形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视觉信息的传播。分析研究超现实的视觉心理、审美心理以及非逻辑思维,能够获得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和视觉结构构成的更完整表达。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4.
读图时代是视觉信息猛增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视觉元素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图像信息的解读、运用成为新世纪年轻一代必要的素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与视觉素养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通过视觉素养的培养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感知、视觉理解和视觉表达能力,使其成为媒体资源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15.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的兴起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直观视觉教学逐渐走进了大中小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引入直观视觉教学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认知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图像化或视觉化的时代。图像的自我增殖和无节制传播凸显出视觉饱和化问题,表现在符号污染、信息流失、空间侵占三个方面。在对视觉饱和化的概念界定之后,分析视觉饱和化的成因,主要是人对图像及其效果的迷恋和媒体的视觉狂轰所致,而这是依赖技术的高度进化作强大后盾的。同时,提出“饱和、沉淀”之说,指出饱和化的进程,人类的生存状态受到压迫,引发了视觉困境与生存困境,主要体现在真实状态的迷失及存在本身的困惑。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视觉危机,而视觉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性的危机。因此,对受众即“主体性人”的反思是一个必须注意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徽州版画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研究其视觉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审美启示。徽州版画的造型之美体现在装饰细腻的线条、繁简适宜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等几方面;同时,徽州版画具有视觉色彩及肌理之美、视觉意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和设计应用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自照相机发明后,现代绘画艺术便常常被认为是与真实、求知无关的事情,因此传统写实绘画没有意义了,自我表现的绘画才是进步的和高级的。这根源于对“真”的误解——将物理真实与视觉真实混为一谈。而视觉真实又因民族、文化甚至人的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视觉生理学、心理学、现象学及70年代出现的二阶控制论,都曾充分论及过人的意向性对视觉形象的建构作用。“具象表现绘画”更是致力于新的视觉模式的建立。旅法中国画家司徒立则将具象表现运动上升为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较为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视角     
小说的视角选择多种多样,小说成功与否与小说的视角选择有很大关系。文艺理论家对小说视角划分的角度也各有不同。认同对小说视角的基本划分,即:全知全能视角、等值叙述视角、客观叙述视角。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视角所适用的小说题材、模式、语言、风格等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