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超人诞生在上帝之死后由类是超强之人承担职责的历史空间内。在施蒂纳、尼采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超人(“人神”)做了质疑性思考。(他笔下的)地下室人成长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可视为思想成熟、要做大事的所谓“超人”之诞生。这种“超人”崇尚力量、超越法则,信奉“一切都是可允许的”。关心幸福、安宁、享受、财富,不关心真理、崇高意义(即尼采笔下的“末人”气象),恰是这种超人的精神追求。他们心中的上帝已死,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企图通过世俗功利的分配、靠凯撒的宝剑建构和维持秩序,并试图重建新巴比塔的这种“超人”,必定因此陷入虚无主义。他们是标准的现代犬儒主义者,往往会在“一切都是可允许的”信念中走向疯狂和死亡。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共同的批判性洞见,而不同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种“超人”却被尼采视为“末人”。  相似文献   

2.
《马丁·伊登》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按照尼采思想塑造出来的超人。陷入“日神”梦中的马丁,终因无法超越世俗的残酷,悲壮地进入了“酒神”状态。马丁的悲剧性就在于一个强者发出了回归生命的呐喊,而最终这个强者也摔倒在对生命意义探求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原初事实出发,探讨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认为尼采的超人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超越性:(一)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二)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三)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阐明了人类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文章随后指出超人学说的三个欠缺:(一)依然设定超越人的存在者并因此否定人的目的性存在地位;(二)虚构了精选的族类和非精选的族类之间的对立;(三)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结语部分探讨了尼采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其哲学的关系,批判了他的相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鲁迅最初使用“中间物”一词,是他在1920年翻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部分时所选择采用的一个语词。从其最初的语境看,为中国将来出现“真的人”做准备,是鲁迅“中间物”概念的核心内涵。在此意义的形成过程中,纠结着进化论思想与尼采“超人”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长虹,作为活跃在现代文坛上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深受外国文化思想,诸如:德国的“狂飙运动”、尼采的“超人哲学”、无政府主义、“进化论”、“行为主义”等的影响。但纵观其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作为一种底蕴与根基伴随着高长虹,是其一生终极性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人民情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古的生命脐带,是中国知识分子始终葆有的民族精髓。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价值倡导最终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创造的追求,他所热爱的生命创造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生命形态的持续化和个性化创新,主要有三个特性:创造的身心一体性,包含否定的肯定性以及永恒的开放性。“超人”是这种创造性生命的人格化表达。“超人”不是主宰众人的英雄或怪物,他的基本特征在于:(1)能够认识和征服“末人;”(2)能忠实于自身生命进行个性化创新;(3)能持续不断地创新;(4)能在未来出现在不断努力的人群中。尼采这一思想深化了如何创造和提升个性化生命的认识,其局限性在于他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在生命创造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从而陷入了唯意志论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尼采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在饱受争议。“酒神精神”作为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蕴含了深厚的伦理涵义。“酒神精神”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跟随着尼采的步伐。权力意志、超人、主人道德等都不过是酒神精神的变身和另一个称号。尼采通过酒神精神宣扬了人的权利意志或强力意志,为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赋予了意义。同时,尼采的超人也是借助于酒神精神出场的,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与理想人格。所谓的超人或者主人其实就是最具酒神精神的人。更重要的是,酒神精神是尼采颠覆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工具。尼采正是通过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主人道德等对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与人类社会以来一切道德传统(尤其是基督教道德传统)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超越善恶之外,并把人的生命与酒神精神而不是道德作为人的行为评价参照。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超人”哲学,肯定人的本能冲动,他虽承认“女人是真理”,但却同时持有“反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女人应附属男人,女人争取独立、追求解放是自身的堕落。而刚出版便引起轰动的小说《觉醒》(凯特.肖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自我不断觉醒,以本能冲动行事,符合尼采所崇仰的“意志”和“超人”,这是尼采所崇拜的,然而这也是对其“反女性主义”观点的破坏、对其“伟大”思想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9.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10.
海子的诗歌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海子早期的诗歌,阐释了日神精神执著个体生命,迷恋生命梦幻的理想。海子后期的太阳史诗则把尼采的酒神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渴望在原始的生命力中去寻找艺术和生命的价值。成为诗歌之王的梦想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在海子身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1.
尼采认为 ,历史是人的生命意志的反映 ,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间的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人的历史开始于“个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解放欲望之际” ,这是尼采历史观的原始起点和意义支撑。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应该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个体生命的解放 ,而现在的历史已经背离了历史的本来意义 ,成了生命发展的桎梏和障碍。现代历史教育是错误历史观与错误人生观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摧残人性的教育 ,它使受教育者变得虚伪、迟缓、猜疑、抵触 ,并以软弱的人格、麻木的心态期待着刺激性“事件”的发生 ,哪怕它危及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世俗人生的表现是文学传统中不容置疑的存在 ,然而 ,共和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只因激进话语的霸主地位而被强权扫地出门 ,消失于文学地平线。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文学多元格局的逐渐形成 ,对普通百姓世俗生存境遇的书写已经成为了几代中国作家 ,特别是年轻作家群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成为了文坛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具有不同的功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进行审视 ,哲学的现代功能主要有科技功能、社会功能和实现人的价值的功能。科学功能在培养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求真精神的同时 ,为具体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提供方法论支持。社会功能则促进人们不断解放思想 ,在对现实进行辩证批判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人的价值的实现功能 ,是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协调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 ,赋予人们现实生活以意义。哲学的三大主要功能协调发展 ,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来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在几代女作家文字苦苦追索的背后,始终潜流着一股摒弃尘世、寻求救赎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准宗教化的儒家精神,以及被赋予了儒家刚健有为色彩的佛教教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已被提升为对自然的形而上思索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宗教文化意识赋予了台湾女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广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平小说写作的方向、价值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小说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情怀、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含金量”和近距离的“纪实品格”。其《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都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 ,都有大量的现实素材做基础。张平的小说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问题小说” ,它不仅仅限于提出问题 ,而是要积极地干预现实 ,尤其重视对社会正面力量的褒扬和歌颂 ,充满了正面的激情 ,散射出积极的理想主义光彩。张平小说其实正代表着一种文学传统 :为人民代言 ,为老百姓鼓呼。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的、源远流长的写作传统 ,如儒家的“文以载道”论 ,以《诗经》为开端的现实主义传统 ,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的“三吏、三别” ,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 ,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赵树理的全心全意为农民写作、甘当“文摊作家” ,当然 ,还有毛泽东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我们党后来的一系列类似的文艺政策等等。张平的小说创作正是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它的出现、成功 ,无疑是对文学领域那种远离“大众生活”的私人化倾向的有力针砭和拨正。代言传统小说 ,过去曾经步入公式化、概念化和庸俗政治化的歧途 ,而张平却未落窠臼 ,他的小说写作已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如自?  相似文献   

17.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 ,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 ,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契而引发的生命终极之忧 ,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 ;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 ,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或逃避 ,而对文章崇高地位的肯定 ,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两者都注重反映现实、褒善贬恶,追求写人传神、叙事精彩,赞同文学源于生活,提出文学为时代政治服务,肯定屈原作品和汉赋,运用以文传人的立传方法与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相同之处体现出实录精神。两者不同之处是创作倾向的区别、文学源泉认识的差别、美刺理论重点的不同、评价屈原作品和史记之异。不同原因在于所处时代思想文化状况不同、文学风气不同、两人思想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 ,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 ,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篇》“思无邪”的原意 ,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 ,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 ,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