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浅谈英语的借代乔世馨,李岩借代是英语中除明喻和隐喻以外最常用的修辞格。它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使人联想起与之密切联系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手段能使语言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恰当地使用借代还能起到幽默、含蓄和讽刺作用。英语的借代可分为转喻、...  相似文献   

2.
借代或转喻在传统上通常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近年来,人们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认为借代或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的一种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语言现象。文章对汉语借代和英语转喻的生成与认知进行了分析和理解,并分析了借代和转喻的运用、认知模型、类别及语用,并附以一定实例,旨在发现其在语言中的运用规律,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借代义是通过修辞借代产生的词义。借代义同修辞借代一样都是相关而代,但又不同于修辞借代,它是固定了的词义。借代义是相关而代产生的词义,而比喻义是相似而代产生的词义。根据借代方式的不同可以对借代义进行详细分类。借代义具有间接性与依附性、单义性与多义性、文学性与文化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借代义的产生受到社会、语言和认知的影响。词典中对借代义的释义比较明显地用了"借指"、"指"等提示用语。在对借代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中,借代义的定位以及与借代词语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边塞诗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高峰 ,显然 ,这种巨大成就应该建立在前代雄厚的基础之上 ,先秦边塞诗是它真正的源头。本文通过对边塞诗发展史的考察 ,初步揭示了先秦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现以王昌龄为例,分析盛唐边塞诗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说明边塞诗在唐代是最富于盛唐诗歌所焕发的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6.
表现征人思妇情感的闺情题材是唐代边塞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兵制及给衣制度使积聚征人思妇心理、情感因素的征衣进入到唐代边塞诗中,成为唐代边塞诗闺情题材中征人思妇情感表达的一种最佳方式.在唐代边塞诗中,征衣成为传达思妇幽怨哀婉情感的载体,成为征人思乡盼归的媒介,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观照长期征战离乱中征人思妇心理与情感的独特视角,深化了传统的闺情题材,使边塞诗中的闺怨之情、悲剧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李益是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诗人,边 塞诗创作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他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鲍照与李益的边塞诗创作具有可比性.通过对鲍照、李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及其边塞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边塞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识,边塞诗对古代典籍中军事素材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和李益边塞诗的创作渊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本体中不能没有修辞。在语言学习中,应恰当地选择语言的修辞手段,选择表达方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借代(Me-tonymy)与换称(Antonomasia)属美学修辞的两种手法。在学习中,笔者偶见两者较容易被混淆,试浅析如下。一、概念上的差异借代作为一个辞格是不把要称的事物直接说出,而用和它有密切不可分离关系的事物来表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仅知道所写的是什么,还能想起所说的事物的特征。借代通常有如下几种:容器代内容,关系密切的一物代另一物,工具代行为者或行为,作者代其作品,具体代抽象等。例如:Heistoofondofre…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 itiveModels,简称ICM),尤其是典型理想化认知模式可以构建我们对转喻(M etonymy)生成的理解。从这一角度剖析唐人李白诗中出现的四种典型的转喻现象,能说明转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基于人类经验之上的一种基本概念机制,对人们的思维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能说明诗歌中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它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所表现出的诗歌意象并非是超出常人想象、只有诗人才能意会的一种主观感悟。  相似文献   

12.
李白在盛唐边塞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共有 5 0首边塞诗。歌颂正义的战争 ,抒发立功边塞的时代豪情 ,打破古今时空 ,生发深隽的哲理思考。气势非凡 ,想像奇特 ,比喻新颖 ,色彩绚丽 ,时空组接艺术丰富 ,善用代言体 ,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边塞诗代表着唐人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宋代也有边塞诗 ,但其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就唐和北宋两代的边塞诗从内容、风格上加以比较 ,并就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诗文作品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用典必会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文章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普通用典的修辞效果为视角,结合唐代试律诗正文中用典的例子,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的修辞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这一修辞效果可以分为提升性效果,曲折性效果,简洁化、言简意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唐诗句法修辞的运用和创新的过程,其实也是为自己创造接受语境,从而为获得理解和接受、产生修辞效应准备基础和条件的过程。作为唐代诗人们的一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借助句法修辞对语境进行创造,对诗歌句法修辞的理解和接受、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初盛唐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为代表;第二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高适为代表。东北边塞诗具有丰富的内容,情感基调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将陈子昂、高适的东北边塞诗与开元、天宝时期的西北边塞诗相对照,会发现前者写边疆负面现象较多,情绪不及西北边塞诗高昂。这种差异,只有统观唐代武后至玄宗后期从国家西陲到东北的总体边疆形势、民族关系态势以及朝廷的应对策略.将相关诗歌置于初盛唐时期总体民族关系态势影响下的各战区实际状况之中,方可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作为唐代的边陲重镇,使得有唐一代的闺怨诗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涉及到东北意象。在今存近70首涉及东北意象的边塞闺怨诗作中,孕育了边塞诗的独特审美内涵。其不仅风格凄恻哀婉,而且诗中所塑造的生动感人的妇女形象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准确地把握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天宝十一年(752)冬李白曾北上幽州,对于东北的边塞状况亲有所感。此一经历自然使其反映东北边塞的闺怨之作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并与古典诗歌的发展密切相关。诗歌与音乐可以互为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鼎盛时期,产生了众多的赏乐诗创作诗人和优秀赏乐诗作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代赏乐诗的创作即着重于把握音乐的内在精神,通过通感的移情作用把音乐内容表现为连续意象的叠加,使得作用于笔端的文学语言与音乐的颐情功能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