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数学中的美,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大凡真正体会过数学的人都会感叹数学的比例美、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乃至于数学的残缺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数学美的概念,数学美的基本特征一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动态平衡美,并简要地论述了数学美的研究在“以美启真”方面的巨大工用。  相似文献   

3.
数学中的美,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大凡真正体会过数学的人都会感叹数学的比例美、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乃至于数学的残缺美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数学美及其特征,并从数学美的四个重要特征出发,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怎样利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指导解题。  相似文献   

5.
"直观"在康德数学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既是数学学科知识来源的基石,又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极大便利。然而,数学及一般自然科学需要超越感性直观,迈向知性建构,进而迫近理性的本体世界。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判断力"是连通科学与美学的重要桥梁,其深刻揭示了以美启真的可能性,也是解释科学美问题的极佳理论资源。"直观"源于感性而又超越感性,其在"判断力"的层面完成了向更高层次的复归。康德哲学以认识论为起点,以审美和目的论为纽带,最终指向道德伦理,营造了一个真善美一体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汉代时期美刺思想已渐渐深入当时文人的创作中,而汉赋作为汉代重要的文体之一,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刺"思想的烙印.但是由于汉代大一统的形成使士人地位转型,加上汉朝统治者的影响,因此使得汉赋中"美"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刺"的功能逐渐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劝百讽一"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 ,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 ,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 ,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数学学科美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明显的特征。它的美是主观意义上的美与客观意义上的美的统一。这种美是内在的、隐蔽的、深邃的 ,数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理解、欣赏、探索创造这种美 ,从而学好数学 ,用好数学 ,提高数学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8.
数学与诗     
数学是冷静的科学,诗歌是热情的艺术,可二者竟有着亲密的关系.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也不如与诗歌的关系接近;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还不如与数学的关系接近.数学家和诗人,都需要激情和想象.数学和诗歌,人类的这两种看似迥然不同的文明成果,却各以其简洁美而显示共性和趋向统一.  相似文献   

9.
覃桂姣 《新天地》2011,(8):116-117
数学美不仅有表现形式的美,而且有内容美与严谨美;不仅有具体的公式、定理美,而且有结构美与整体美;不仅有语言精巧的美,而且有方法美与思路美;不仅有逻辑抽象的美,而且有创造美与应用美。简单的说,数学美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对称美。  相似文献   

10.
数学建模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数学建模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的一个特殊分支 ,是恰到好处地描绘客观世界特定对象的数学结构的艺术。模型构成与绘画构图一样关注模式与秩序 ,从混沌中发现有序。数学建模需要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衡量数学模型的美主要依据它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对该“距离”的刻画即模型的精度———模型与对象“似”的程度 ,提出数学模型的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追求最佳的精度就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11.
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的自然审美观.我们认为,全面考察汉代有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时代特点和哲学文化背景,即使依据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认定汉代已经萌生了"畅神"自然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仕女画的比较 ,指出仕女画的审美取向趋从于不同时代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美是物的形象 ,具有立体的结构。形式美、科学美、道德美、宗教美等只是美的单面形态 ,分别展现了美的不同维面 ,它们的有机统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  相似文献   

15.
湿地景观不同于高山峻岭那样具有挺拔、高耸的阳刚气势,有的只是向阴、低洼的优美、阴柔之风格。因此,湿地景观建设,只有顺应其“向阴”之势而展示其“和”(和谐)的魅力,才能使其自然空间的秩序变化具有“阴”之“和”的美感。儒道关于人与自然“妙和相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庆湿地景观应创造出如下的“阴和之美”效应:百湖之城声、色、香俱全的空间秩序变化美;“挺水植被”远近错杂的空间秩序绵延美;人生智慧作用于湿地自然景观的空间秩序和谐美。  相似文献   

16.
“美是和谐”,这是个古老而又日新的命题。古代先哲的睿智光芒与“和谐美”理论的当今共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思路。审美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构建、社会整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施以下美育内容:以美育人,以美融“文”,以美致和。  相似文献   

17.
“美是道德的象征”,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后人认为它的缺陷在于主观性,但运用层次论的方法分析可知,康德用审美沟通人与自然的学说,是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有益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不会有所偏颇。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康德这一论述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9.
“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一个争论最多 ,却最不能达成共识的概念。文章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美”的概念的梳理、审美经验的分析 ,指出对“美”的系统阐释应当在审美人类学、审美文化学和审美个性三个层次进行。以这三个层次为基础 ,文章坚持“人是美的尺度”的基本观点。在对“美”的阐释中 ,放弃流行的以“真善美三统一”为基本框架的静态的横向阐释模式 ,而代之以上述三个层次的动力的纵向阐释模式。文章批评了一些国内当前流行的观念 ,反对“以美为真”,混淆科学与美学 ;反对把形式美原则抽象、绝对化。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