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社会道德的监督,借助网络进行道德监督,亦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以现实中网络监督存在的新情况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了在网络上进行社会道德监督与传统的社会道德监督方式的异同,阐述了网络在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力量汇聚限制、体制限制4个方面对传统社会道德监督方式进行的突破,同时也指出了网络监督存在虚假信息、覆盖面较小、容易出现网络暴力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以人为道德主体的行为价值问题,即人性问题。当网络虚拟空间中人性自利成份过分膨胀,而制约它的理性工具过分软化,就容易引发人的道德人格扭曲、道德冲突等非理性倾向的网络道德问题。从现实人性善恶趋向于自利入手,对网络所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求网络道德的理性复归。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如何在提升他们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揭示和研究他们的网络道德问题,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提高他们网络生活的质量,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精神,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对网络道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网络道德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同时比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青少年应遵循的网络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积极的意义看,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道德冲突,促进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扩大了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通过创设的"虚拟现实"环境,帮助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也对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发生了动摇,网络伦理学应运而生.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起源、网络伦理学研究的对象、网络伦理学职责的研究会促使网络伦理学更加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蓬勃兴起的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于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掌握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形势下,要积极地从理论研究和行动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7.
网络伦理分析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加强网络的社会控制。法律和风俗习惯这两类社会控制手段在虚拟网络社会被弱化,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被凸显。对网络社会进行伦理分析,有助于加强网络社会控制,增进网络的人文关怀;有助于促进网络伦理学建设,丰富理论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形成新的网络伦理规范;有助于强化网络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的崛起,和以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征的虚拟行为方式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的道德风险。通过对1 157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包括网络侵害、网络滥用、网络盗版和网络抄袭四种类型,参与这四类不道德网络行为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其以网络抄袭最为严重。回归分析发现,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发现的政策意义在于,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入手,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的高效传播,另一方面也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及判断标准.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水准直接反映了未来社会的道德面貌.因此,研究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削弱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角色社会化失调.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需要进行疏导,加强自律,建立监督机制,社区、学校、家庭要齐抓共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文章探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重庆市 1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 ,概述了重庆高校学生上网情况 ;比较分析了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知识面、学习情况的影响 ;论述了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及网络成瘾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架构了本世纪一大科技文化景观,显现出虚拟性、共享性、快捷性、刺激性、自治性和开放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得教育机会平等更受制于经济和技术条件,导致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并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网络又对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情感的缺失性并易引发人格障碍和认知惰怠,网上信息的复杂性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远未成熟,但它带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却是不容忽视的.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问题,才能找到应对措施,进一步展开"两课"教育.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网络媒体扩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原有界限,新技术带来的“自由”对既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冲击,弱化了社会控制。而网络舆论使传统舆论有了新的载体,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个人发言的随意性和海量性,使得网络论坛、个人网站、博客等成为信息穷人和边缘人群发泄的场所。本文从法律、网络伦理、社会控制几个方面论证了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手段。负面影响不是某一种方法手段就可以消除的,必须从各方面配合协调,除了硬性的“控制”,还需软性的“引导”,引导与调控并重,才能使网络舆论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诊断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利,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道德信念缺失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而网络主体、网络外部环境及网络技术是造成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暴力的泛滥以其独有的方式撕裂了道德底线,向现行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此类事件不能仅在道德层面进行约束和思考,道德的谴责已无济于事,必须从法律层面进行约束和思考。网络语言暴力属于名誉侵权行为。既然属于侵权行为,那就应当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以法律从主体、客体、内容和责任方面进行有效规制。这样有利于拓宽法治的空间、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治、震慑和预防网络语言暴力侵权行为,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建立网络伦理学 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特网对伦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伦理学已涵盖不了虚拟的网络社会.在不道德行为大肆泛滥因特网的情况下,我们常常因缺乏有效对策而陷于被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用社会主义道德占领网上阵地.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及事实皆显示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沿自生自发的发展路径生成.网络实践较为明显地带来了个人的自主与自由,尤有价值的是文化上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类市场环境,这种类市场环境的特征会逐步促使无数上网个体的自主性的觉醒,进一步确立起个体作为责任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地位,最终有助于个体道德的生长.网络的类市场环境不仅有助于道德的自发生长,且意外地使自由、自主与道德三者形成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已经和正在展现的事实都表明网络的类市场环境让个体的自由、自主与道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道德因素在网络世界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力量,并辐射与作用于现实社会.这使我们依然可以对信息时代的道德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