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土家族宗教哲学研究1.“佛教道士”的度职仪式:恩施民间宗教信仰活动调查/雷翔//民间文化论坛.—2005.2.—51-562.土家族梯玛“玩菩萨”仪式分析/雷翔//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10-153.土家族梯玛信仰述论:以拉西峒尚氏梯玛为例/陈心林//宗教学研究.—2005.2.—164-16  相似文献   

2.
梯玛是土家族社会中的宗教职业者,主要通过巫术活动为人驱鬼逐疫、消灾治病、求子、还愿。在土家族历史上,梯玛信仰广泛存在,梯玛是地位显赫的社会阶层,在土家族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土归流以来,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梯玛信仰在逐渐萎缩,梯玛在多数土家族地区逐渐消失,只是在土家族聚居的深处有残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梯玛消失得更快,残存的地方也出现传承断裂,存世的梯玛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在土家语存留区的局部地方出现梯玛信仰的“复兴”。梯玛信仰的复兴是与土家族社会现代性深入不够的背景下还能发挥其特定功能有关。“玩菩萨”仪式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显示出梯玛信仰“复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梯玛“玩菩萨”仪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土家族梯玛"玩菩萨"仪式过程的实地记录材料,分析仪式的结构特征,提出仪式由"牲祭"、"解钱"和"驱邪祈福"三种不同性质的小仪式组成.并据以推论仪式的形成以土家族原有的原始宗教仪式为基础,学习运用汉族端公的法术方法,全面改造和重新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4.
2006年的土家族文化研究,呈现出几百篇文章。纷繁的研究成果让人目不暇接。为让这些研究成果有序地展现给广大的土家族研究学者,笔者在此作一梳理,并总结其特点,以飨读者。一、宗教信仰调查研究伦理思想剖析探讨1.由雷翔、刘伦文、谭志满对广泛流行于酉水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梯玛“玩菩萨”仪式的跟踪调查,并将其调查仪式的记录经过整理,以《梯玛的世界》为名正式出版,为我们认识梯玛,了解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乃至追溯土家族原生态社会提供了钥匙。陈心林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南部方言区土家族红衣老师(梯玛)信仰的主要内容,并从民族性与混…  相似文献   

5.
一、土家族宗教哲学研究1.南部方言区土家族“红衣老师”信仰调查报告/陈心林//宗教学研究.—2006.4.—135—1392.土家族梯玛研究/张伟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72-753.土家族梯玛文化研究述评/谭志满//土家族研究.—2006.2.—43—464.梯玛印象//陈心林//土家族研究.—2006.4.—7—95.湘西蛊婆:一生一世的冤屈/陆群//民族论坛.—2006.3.—22—256.梯玛“求子”仪式中的符号化空间———以剪纸“天门”为中心/秦莉//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2.—34—367.土家族图腾艺术/龙湘平;陈丽霞//昌吉学院学报.—2006.1.—60—638.印江土家人…  相似文献   

6.
"梯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玛文化是现存土家语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文化。“梯玛”的引申义是“女神”,它的前期任职是女巫。梯玛法事活动中生存崇拜实则是梯玛崇拜。梯玛在土家族社会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土家语中“梯玛” [thi55ma53]是敬神的人 ,是男巫 ,不是“女神”。《“梯玛”探幽》一文认为“梯玛”是“女神” ,是不符合土家语言事实的  相似文献   

8.
一、梯玛 “梯玛”是土家巫师在他们用本族语言作祭祀之歌时的自称——“thi~(55)ma~(21)”的音译。他们用汉语方言吟、唱时,则自称“老司”。民间俗称为“土老司”。 近几十年来,“梯玛”(巫师)在土家族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对于“梯玛”一词的本义解释,几乎无人问津。一般在“梯玛即土家巫师”的表面概念上就止步了。其本义,笔者以为可释解为三。  相似文献   

9.
互动仪式链的基础和核心是互动仪式。在情境中参与者通过互动仪式来建立彼此的情感连带,进而形成群体共享符号,产生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幼儿入园焦虑可通过情境、情感、符号体现互动仪式链。因此,从以上三个层次出发,深入探析幼儿入园焦虑之“源”,并从情境的适应、情感的联结、符号的塑造三方面提供纾解幼儿入园焦虑之“法”。  相似文献   

10.
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以仪式化的出场为起点,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态度的“共同体”意识的联结,使说唱叙事具有情绪传导和情感动员的意义指向。说唱仪式的空间构建与听觉符号的程式化复诵以及情感动员的共同作用,形成观念与情感的象征意象和“沉浸”行为的交互空间。聚焦于中国三大史诗,从仪式、程式和情感三个方面论述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空间和“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情境创设、结构表征和意识生成,以此来揭开史诗传唱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的对象化“视界”与心灵“化境”所构筑的双重“空间场”的意义上。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绘画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绘画主体对“空间事物”存在方式的意象性把握与美艺性创造,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维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13.
《蝴蝶歌》是苗族古歌的重要篇章,但长时间以来,学者们一直没有对这部古歌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认为,该歌对鼓社祭中各种执事人员、所需各种什物和一些民俗事像的来历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它实质上是苗族鼓社祭的制度史。  相似文献   

14.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起,市场经济就将广告带入到中国大众的生活中,女性的"美丽",已随同电视广告成为大众消费的一大内容.然而,作为市场手段,广告所推销的"美丽"概念,实际上是商业营销精心打造的消费"诱饵".本文用美国妇女百余年来在广告话语中的"遭遇"论证了"美丽"在市场行为中的暴力性质,并揭示在"美丽"这一暴力话语的抑制下,女性掉进了陷阱--复归父权制为"女性"规定的"本位",被动地接受消费市场的支配原则,成为商业和经济制度的牺牲.作者批评了国内的同类广告,指出通过套用西方世界发明的"咒骂"、"恐吓"、"羞辱"等元素,商业广告中的女性,犹如木偶,失去了自己的语言、表情、感知、情绪,成为纯粹的工具符号.作者警告谨防广告将目标群体指向儿童,因为相对女性,儿童更脆弱.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创作中“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不同层面的浅要分析 ,发现言说主体表露出“思”对于“象”欲超越而不得的焦虑 ,并企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必要反思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兴起了一股"舌尖"文化的热潮,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舌尖"文化的大众性、平民化以及对精英文化的颠覆性这三个特征正符合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发现说语境下,知识曾被视为真理;知识社会学催生建构论语境后,科学知识仍享用发现说语境,但受到科学社会学的“蒸煮”。科学知识社会学完成建构论语境下的科学知识“碎象”,从目前的“碎象”走向“重塑”的核心工作是建立“核心公共科学知识建构过程模型”,借助功能模拟、逐级近似等方法可让“重塑”简化而可行。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 ,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 ,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 ,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这一研究视角。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仪式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狂欢节变体的特点,“庄谐”同一又是其发展至今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