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唐代四川蚕桑丝绸业特点刍议卢华语当今四川,在唐代分属剑南、山南、江南三道,计剑南道领益、蜀、彭、汉、绵、剑、梓、遂、普、资、简、陵、邓、眉、雅、嘉、荣、沪、戎、黎、茂、龙、扶、当、松、静、拓、翼、悉、维、等31州,山南道领夔、万、忠、集、通、开、壁、...  相似文献   

2.
从至德二年到大历二年的十余年间,剑南道先后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复杂过程。至德二年,唐肃宗为了消除玄宗幸蜀的影响将剑南道析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绵州,后改治梓州,领十三州之地。广德二年,唐代宗又因西南边患将两川合为一道。永泰元年蜀中诸将为争作节度使而攻伐不休,唐代宗命宰相杜鸿渐入蜀戡乱,最终再次分剑南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梓州,后移遂州,旋复治梓州,只领八州。东西两川分立的格局为宋代在西南地区置川峡四路提供了蓝本。然而,东西两川分立未能彻底消除蜀中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反而加重了西川百姓的负担,并激化了两川之间的互相排斥心理。  相似文献   

3.
知识之窗     
“中南海”的由来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因它地处北京中南方位,故把这一带风景游览区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四川”因何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今四川是巴国和蜀国所在。秦统一后,分全境为三十六郡,巴郡和蜀郡是其中的两郡。汉朝分全境为十三州,今四川属于益州。唐朝地方区划为道,今四川大部分属于剑南道,以在剑阁之南得名。宋代地方区划为路,先在今四川设西川、峡西二路,后又改设益州(成都)、利州(广元)、梓(三台)、夔州(奉节)四路,合称  相似文献   

4.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相似文献   

5.
荆南,又称南平,是五代十国中最小的割据政权,公元963年以疆土归宋时,“尽籍其境内为州府三:江陵府,归、峡二州,县17,户14万3百”北有先后割据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有据地14州、监,66县的马楚政权,东为兼跨19州3军108县的吴唐大国,西则先后出现了拥有二川、山南西道的前、后蜀。四雄虎锯于“无地无割据,无岁无战争”的动荡年代而这处于“四战之地”的荆南小国却能维持五代四十年之久,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军源于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因军事需要而置的军自宋真宗朝以后淡化了军事色彩,但得到了保留,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宋代军不同于唐五代军的主要特征。宋代的军虽与州、府并列,但数量很少,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单位显得不成熟、不稳定。同时,存在“州级军”与“县级军”二重制,对此特殊性需要认真关注。州级军隶属本路;若降为县,则隶于州、府,军使兼知县。宋初所置与州并列的军大部分为太祖、太宗朝尤其是太宗朝所建;军的分布最突出的是北方、西北边境的河东、河北道、关西道。县级军两宋皆置,以南宋为多。另外,“军使”为官名,不是州之下、县之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7.
唐代,开元年间所设的十五道之--黔中道,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幅员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辖18个经制州和51个羁縻州.自古境内以盛产盐丹著称.在唐王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中原兴师,黔中独宁",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本文从盐的角度解读"黔"字入手,展示了以盐丹文化、多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文化、流官和流放文化、羁縻州文化为其内涵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8.
贝青乔是道成诗坛著名的诗人.本文结合他仗剑从军、黔地壮游和流离颠沛等悲壮传奇的诗篇,展现他在宗派林立的道咸诗坛独辟蚕丛的创新精神和经世诗风,并简析其诗歌的特色和他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地理志》多数州府均有两组领县和户口数字,分别记为“旧领”“天宝领”,个别府州另有记为“天宝后”“领县”“元和领”“今领”的领县情况。根据州县建置及变动情况,可将这些不同时期的领县及所领户口的年份大致推定为:“旧领”为贞观十三年,“天宝领”为天宝十三年,“天宝后”为天宝十四年至乾元年间,“元和领”为元和十四、五年,“今领”为大中后至光启三年,“领县”多为天宝末至宝应年间。《新唐书?地理志》各州只有一组领县和户口数字,除京兆府下有“天宝元年领县”字样外,其余州府均直接记为“领县”。《新志》所记户口与《旧志》“天宝领”所载户口数大同小异,应是同时期户口数据,但是领县年份却与户口年份不同,《新志》各州领县时间当为天祐三年后。  相似文献   

10.
1 从昆明至南宁的滇桂间交通至迟在唐朝已经畅通。《新唐书·南诏传》及《资治通鉴》记载,乾符五年(878年),南诏遣使至邕州(南宁)通和,岭南节度使辛谠遣徐云虔使南诏,至善阐府(昆明)而还。《唐会要》卷99载,徐云虔出使曰:“(自邕州)凡水陆四十七程至善闸府。”《新唐书·西原蛮传》又载:“邕州节度使辛谠以从事徐云虔使南诏结和,赍美货啖二洞首领。”这里的“二洞”当指居住在左右江的黄洞、侬洞。该通道曾是唐朝、南诏互派使者的交通路线,也是大中、咸通年间南诏进扰邕州的行军路线。明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南宁府》载:“唐时,左右江盖南蛮(南诏)入寇之道也。”《册府  相似文献   

11.
太平府文献中的宋佚诗——《全宋诗》补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太平府即宋太平州(治当徐),辖境包括今安徽马鞍山、芜湖、繁昌.从太平府地方文献中共辑录为《全宋诗》失收的作品27首,重录2首,其中包括黄庭坚、沈括、郭祥正、贺铸、洪迈等知名人士的诗作.  相似文献   

12.
正百色市右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右江区历史悠久,有距今约80万年的百谷、枫树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象郡,唐时属邕州都督府管辖,元时称天州。最早建制是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设置的百色厅,次年建城;1875年(光绪元年)升为百色直隶厅,1912年改为百色府;建城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右江区是三省(区)桂、滇、黔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  相似文献   

13.
遥领州制度是三国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它萌芽于东汉末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制度。魏、蜀、吴三国国力大小不同,在这一制度建设上的表现也不同,三国中国力愈强版图愈大者,遥领州设立愈少,魏国即是如此;国力愈弱版图愈小者,遥领州设立愈多,蜀国力量最为弱小,所以在政治上不得不更多地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有姓名可考并有贬地记载的贬官共2828人次。从其分布时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而列前九位者依次为宪宗、文宗、玄宗、宣宗、懿宗、德宗、武后、代宗、高宗诸朝。从其分布地域看,南方是唐王朝流贬官员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西、东道和山南东道因荒远偏僻,更成了处置贬官的首选之地,就中岭南道、江南西道所辖39州共有贬官721人次,占唐五代贬官总数的25.5%,故最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州县析置是政区变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唐代河北道政区的州县析置不仅十分常见,而且涉及数量颇大,这其中既包括入唐后权置的州县,也包括唐复置的前代省废的州县以及入唐后新置的州县.影响河北道州的析置因素主要有:安置初附“群盗”、领县领户过多、境界阔远交通不便、防范少数民族侵扰、特殊政治变局等.影响河北道县的析置因素主要有:随州而设、人口等基本经济条件具备、交通需要、地区管理需要等.  相似文献   

16.
<正> 棉花原产于印度,分南北二道传入我国。北道约于南北朝时由印度经过中亚传至新疆吐鲁番盆地。《南史·高昌传》记载:“高昌……其地高燥,……多草木,有草实如茧,茧中丝细如(纟卢),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南道又分为二路:一路从越南经海道和陆路传入闽广地区;一路则由缅甸传入云南。但何时从南道传入,则史无明文。因此考证棉花从南道传入我国的时间和地区,是解决棉花何时传入我国,最早在什么地方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代,中朝、中日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日益加强,我国沿海许多口岸遂成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要地。九世纪中叶以来,在今山东、江苏沿海诸县设有许多“新罗坊”,是新罗(朝鲜古国,九世纪衰落)侨民聚居之地。新罗商人的船只来往于今山东、江苏沿海之间,并常常航行到日本。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县)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贸易港口之一。板桥镇春秋时为古介国,隋开皇十六年置胶西县,属密州。唐武德六年划入高密,其地易名为板桥镇。宋哲宗元祐三年,复置胶西县,兼领临海军使,仍属密州。元至元年间于胶西县置胶州,隶益都路,领胶西、即墨、高密三县。明朝省胶西入胶州,属青州府,后改隶莱州府,领高密,即墨二县。清代因之。  相似文献   

18.
崤山南道在隋唐之前就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通道。隋唐以后其取代崤山北道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隋炀帝和唐高宗时期是崤山南道修建的高潮时期。修建后的崤山南道不仅扩宽了道路,种植了树木,沿途还修建了很多行宫和驿站,景色优美,行人繁盛。安史之乱后,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阳,但仍有很多士人和官员行经于此,直至唐末。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东南城镇是我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商帮的徽商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东南城镇。东南城镇是徽商商业活动的中心,徽商采用种种手段,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明清东南城镇经济对徽商资本的积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东南城镇是指明清时代的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八府一州的大小城镇。  相似文献   

20.
试析唐代党项羁縻府州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对党项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它的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7世纪中叶以前为草创阶段 ,各项制度并不完善 ;7世纪中叶至 8世纪中叶为完备阶段 ,各项措施趋于系统化 ;此后为衰亡期 ,随着夏州政权的建立 ,羁縻府州制度宣告瓦解。其总体趋势是随着中央王朝实力之盛衰 ,党项羁縻府州制度的控制力呈现相对的强弱反应。该制度是唐朝与党项利益认同的产物 ,它有力地加强了华夷民族间的团结 ,对后世王朝的党项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