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岩石断裂面应力正态分析假设出发,从统计学角度推导出了岩石脆性断裂的强度条件,并举例说明这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钻头牙齿与岩石的互作用仿真模型是实现钻头与岩石互作用仿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岩石破碎力学为基础,从钻头牙齿与岩石的互作用特.点出发,突破通常的力/侵深曲线描述方法,推导出了钻头牙齿与岩石垂向互作用仿真模型。并在该模型中用岩石硬度、塑性系数和弹性系数来反映岩石的力学性质,从而使模型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概述了岩石力学研究的一般情况,然后讨论了岩石力学的研究特点及工作方法,最后,介绍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活动情况,并着重论述了今后岩石力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典型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分类特征,并根据割线模量衰减特征定义了损伤系数,对比围压对割线模量和损伤演化特征的影响,借助于砂岩的三轴压缩试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割线模量衰减定义的损伤系数,本质上是刚度退化系数;围压通过抑制横向变形间接提高了割线模量,降低了割线模量衰减速度,延缓了损伤的发展;临界损伤系数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该系数可以用于定量表征材料的延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大气压力下,对取自储层的3种岩芯在100~800℃范围内进行加热处理,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和矿物成分分析手段从微观角度研究加热对岩石矿物成分、岩石内部微裂缝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岩石矿物成分发生变化,部分晶粒结构遭受破坏;在热应力作用下,由于岩石各向异性的热学特性,在岩石内部出现晶间裂缝、晶内裂缝和穿晶裂缝,并逐渐形成一个发育良好的裂缝连通网络,在宏观上导致岩石渗透率的增加。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高温作用下的矿物结构变化以及裂缝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探讨,从微观角度对热处理岩石导致渗透率增加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对热处理油层以改善井筒附近地层渗流状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哭泣石     
《阅读与作文》2008,(2):7-7
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顶上有一块会“哭泣”的岩石。这块岩石的哭泣声像女人低声饮泣一样,听起来十分伤感,因此这里吸引了许多游客。奇怪的是,这块岩石只有在晴天的傍晚才哭泣,而且时间只有一二分钟。  相似文献   

7.
根据法籍华人地球化学家江博明教授的测定,中国有35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也就是说,根据岩石的年龄来推断,地球至今已存在35亿年。在这35亿年中,曾出现过8次巨变,才有今日的地球和人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火山岩岩性识别是岩相划分、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井网部署、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火山岩类型多,其岩性与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和成因有关,识别难度大。岩石力学参数中蕴藏着丰富的岩性表征信息,从多个方面提供了火山岩岩性识别的资料。以准噶尔盆地六九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工区内40块岩样进行岩石力学参数实验的基础上,优选出对火山岩岩性响应较为敏感的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模量3个岩石力学参数,制作了岩性识别图版。同时,给出了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模量的模型,进而实现了对研究区内火山岩岩性的逐点识别。识别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较准确地对火山岩岩性进行识别,识别率完全能够满足现场储层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9.
岩石可钻性的确定直接影响钻头选型和钻速预测,国内外各主要油田虽对地层岩性的测定相当重视,但适合于油气井钻井条件的岩石可钻性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针对目前国内在钻头选型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利用LS-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求取岩石可钻性的实用方法。该方法以测井资料为参数,利用LS-SVM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岩石可钻性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SC油田DU4井中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数字大战     
尽管假期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渤海的壮丽,那海浪拍击岩石的“啪啪”声却一直飘荡在我的脑海里,回响在我的耳边,渤海的波澜壮阔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储层伤害试井评价的污染带渗透率求取存在较大偏差,进而影响表皮系数准确分解的问题,建立了改进的麦金利图版试井分析新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进行了求解,并编程绘制了新的分析理论图版(改进的麦金利图版),获得了新的拟合解释方法,可以非常准确地求取污染带渗透率。再利用Hawkins 公式,优化计算真表皮系数和污染半径,从而利用污染带渗透率、污染半径和真表皮系数进行储层伤害试井评价。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符合现场实际,为改善储层、采取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渤海南堡 35–2 油田主力储层明化镇组的出砂机理, 应用测井资料 (纵波时差、 横波时差、 伽马和密度等) 建立了黏聚力、 内摩擦角、 弹性模量、 泊松比和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岩石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出砂指数法、 斯伦贝谢法进行出砂预测以及临界生产压差的计算。根据出砂预测方法和临界生产压差的计算模型绘制了储层出砂指数剖面和临界生产压差剖面。计算结果表明, 明化镇组储层开采过程中出砂的可能性极大, 开发时应采取防砂措施。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区块及附近区块油井出砂界定提供了准确的量化依据, 可为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地层伤害有许多描述方法,但其数学关系不明确,没有统一标准。其基本评价方法是不稳定试井,对普通油层Horner和由线拟合法很方便,但对复杂均质油层尤其非均质油层,前法很少凑效,后者唯一性较差。本文提出表皮系数同其它各种地层伤害参数间的关系通式和统一标准;系统介绍了均质、非均质油层求地层伤害的现代试井程序,包括分析基础、目的、关键和可靠性等人工智能的初步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确定东河砂岩水淹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而判断油藏的水淹程度,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系统 分析了油驱水与水驱油过程中岩电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水淹后a、m 不变化,只与岩石自身特性 有关;水淹后岩性系数(b)也基本不变,但饱和度指数(n)发生了变化,物性差时n 变小,物性好时n 变大。根据岩电 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岩电参数计算模型,提高了物性较差储层的饱和度计算精度。利用不同矿化度下水驱油岩 电实验,分析了储层水淹后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污水水淹后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中低水淹 时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高水淹或强水洗后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冲旋钻井中冲旋钻头与岩石互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并对冲旋钻头在冲击旋转和单纯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岩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描述了冲旋钻头破岩过程,求出了相应的钻头破碎岩石的深度、体积时程关系对比曲线,揭示了冲旋钻头的破岩机理——钻头在冲旋作用下破碎岩石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钻头破碎岩石深度主要取决于冲击作用而与旋转作用关系不大、破岩体积在冲旋作用下比单纯冲击载荷作用下要大一倍左右,为冲旋钻头在石油工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模拟复杂孔、洞、缝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凝析气藏的开发动态,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该类凝析气藏组分粗化的等效数值模拟方法——调整组分传导系数法。通过建立单个岩块单重介质精细模型,求得组分传导系数(α)随某组分总摩尔分数的变化关系。模型结果分别与地质参数粗化的双重介质模型、地质参数以及组分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凝析气藏,直接采用地质参数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偏差较大;而应用地质参数和组分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可正确地等效模拟。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卤水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早为世人所瞩目,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和盐卤的层系之一。根据盆地雷口坡组大量钻井资料研究表明,盆地雷口坡组主要成盐期分别为雷三2 期和雷四2 期,在盆地东部和南部由于受到古隆起的影响,盐岩地层已被剥蚀难以保存,现今盐岩主要分布在开江古隆起和泸州古隆起的西部以及天井山古隆起的南部(华蓥山以西—龙门山以东的川西—川中地区)。印支运动对盆地雷口坡组盐岩在平面的迁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盐岩统计数据看,两期盐盆在平面上具有向西迁移、叠加的特征,其中川中的GS1 井就钻遇了这两期的盐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轴、三轴压缩实验及劈裂等实验研究了湖北云应、江苏淮安和河南平顶山3 个地区层状盐矿岩样的短 期力学特性,并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深度地层的纯盐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 地区中单轴抗压强度 和弹性模量最大的岩样为泥岩和含泥岩的盐岩,而其泊松比却是最小的,证明了泥岩变形性能差的特性。含有不同杂 质的盐岩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所增加,其泊松比对杂质的变化不是太敏感。纯盐岩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取自较浅地层的岩样单轴实验有明显的压密阶段。(2)不同地区的岩样都有随围压的增大 峰值强度相应增大的规律。纯盐岩的内摩擦角基本都大于其他岩样的值,而黏聚力则都小于其他岩样的值。反映了纯 盐岩晶体颗粒大,含杂质少的特点。(3)不同地区的纯盐岩相对于其他岩样的抗拉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方流行音乐(摇滚)的产生入手,通过对中西方摇滚乐与摇滚艺人的分析,阐述了摇滚艺人的艺术态度和精神立场的独特性,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独特性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足以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