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科的产业组织学,其萌芽可追溯至英国的马歇尔。哈佛学派随后创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的异军突起说明了产业组织的广阔研究领域,而这正为新近出现的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科的产业组织学,其萌芽可追溯至英国的马歇尔。哈佛学派随后创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的异军突起说明了产业组织的广阔研究领域,而这正为新近出现的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3.
法律经济分析对于法律内在运行逻辑的认识非常重要.在芝加哥学派理论之前,搭售通常被认为是延伸垄断力量,获取双倍垄断利润的方式,美国在搭售上的相关判决也都表明了对这种主要依据经验规则进行判断的认识方式的支持.而芝加哥学派通过法律经济分析方法所构建的单一利益模型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搭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搭售并不是垄断力量有效率的运用方式,而仅仅是价格歧视的实现工具.随着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发展,搭售在质量保证、产品风险分担等等方面的合理性都被进一步发掘出来.尽管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也受到了其他经济学家的批判,并被证明是不完善的,但其通过经济学模型的构建来解释搭售的存在合理性则无疑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详细探讨了芝加哥学派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三个方面,并就各个方面进行了批评考察,指出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结合当今的金融危机分析了芝加哥学派消费者行为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学科建立之初,选择了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而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尽管哥伦比亚学派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不能说更有优势,但其理论成果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所用,其定量方法更容易为当局的决策提供证据,其研究范式更容易划定传播学科的边界并为该学科带来更多的资源,因此,急于为传播学奠定专业主义边界的施拉姆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哥伦比亚学派.然而这一选择导致了传播学不但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而且也有一套极其保守和封闭的学科规训,这一切使传播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不断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芝加哥学派,是对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它的众多理论研究不仅在世界社会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对传播学也不无教益。这里从传播理论研究的角度,就该学派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其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析,肯定其价值同时对其实用主义的根植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7.
芝加哥法经济学派在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近年法经济学的发展看,芝加哥法经济学派重新认识功利主义和法经济学的关系,阐释法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和法理基础是功利主义.而实证研究方法的深入推进为法经济学关注行为法经济学和社会规范等新内容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伴随着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对行为法经济学和对法与社会规范的研究成为法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芝加哥法经济学派的发展呈现出前沿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哲学家和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几乎影响了整个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从而也对早期美国传播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最集中地通过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体现出来,无论是杜威、帕克还是库利、米德,芝加哥学派的传播大学大师无一不深受詹姆斯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詹姆斯的思想为最终催生美国实用主义传播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奠定了基础,是传播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学派,是基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等要素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是特定时期特定领域之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学派的形成,或因师承,或因地域,或因问题。因师承者,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的传承,又如中国先秦儒、墨、道、法各派的传承,可称为"师承性学派";因地域者,如西方芝加哥学派、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又如中国的濂、洛、关、闽、浙东、湖湘等诸派,可称为"地域性学派";因问题者,如西方的重农学派、供应学派,又如民国初年开始,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活动于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新儒家学派等,可称为"问题性学派"。当然,学派往往有各种元素交叉融合流变,既有师承因素,也有地域、问题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股权众筹的股权认购行为在理论上对传统商行为表述进行了批判与补强.霍菲尔德从权利创设角度进行阐述,私产自由系其作出使用的决定,而不必考虑社会上其他利益的影响.然而股权众筹的投资不是没有自由,反而是投资过于自由.关于对政府治理市场的行为考量,在21世纪初呈现出反芝加哥学派思潮.对股权众筹中股权认购行为的限制,有单一制与混合制的立法例,中国最终要构建股权众筹中的行为规范,需要汲取域外做法和传统金融监管中的有益经验,未来的方向应采用混合制、担保制、持仓限制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传播研究以施拉姆确立的“四大奠基人”神话模式作为历史书写的主流话语.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论争及芝加哥大学“传播委员会”传播研究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传播研究的学科建制与书写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下其实具备多种可能,而非由施拉姆建构的只注重效果的单一传播研究模式.20世纪70年代詹姆斯·凯瑞等人呼吁返回芝加哥学派,其实应将其视野扩展至更大范围,提倡传播学历史书写的多元性,以期获得更具活力的传播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与流行的城市形象公关研究不同,城市传播主要思考的是传播如何让现代城市得以不断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世纪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和技术哲学专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对历代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批评的过程中,强调了人文主义以及交流对话的重要性,探究了早期报纸和社区交往、大众传媒与城市生活塑造、公共空间、社会控制、群体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传播与集体记忆、社会交往、文明生活之间的关系.刘易斯·芒福德特别指出城市中最有意义的活动即是对话,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这些论述与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有所交融,并对电子虚拟时代的城市传播探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的近现代科学史上,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曾涌现出众多成就显赫的研究学派。这些学派有着不同的发展境遇,或持续繁荣、或昙花一现。不同的兴衰境遇,与学派自身在组织机构平台、学术理论的持续创新以及核心人物和团队代际间传承等多方面的路径走向有着密切关系。结合学派与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内在逻辑,以推动学派稳定发展、实现学派持续繁荣的历史经验为参照,中国大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主动引入学派意识,着力为一流学科成长提供健康的学术土壤,鼓励学科确立特色化的学术基石和理论引导,培养兼具学术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具有内聚性、开放性和持久延续性的学术团队。  相似文献   

14.
利益集团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管制中的芝加哥利益集团 (俘获 )理论的介绍 ,分析管制的政治经济性质 ,强调管制的实质是通过政治强制权力重新分配资源的过程 ,因此管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平衡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差别 ,调整各利益集团在管制市场中的剩余结构 ,增进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初西方大学确立科学研究职能以来,西方大学中涌现出众多著名的大学学派,这些学派在推动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繁荣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考察西方大学学派的发展历程与成功因素,可以发现学派领袖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派的孵化孕育,到学派的组织运行,再到学派的代际传承,都离不开学派领袖人物的引领和推动。综合而言,学派领袖人物在大学学派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是学派研究范式的引领者、学派研究团队的凝聚者、学派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学派新生力量的培育者以及学派价值文化的打造者。分析和借鉴西方大学学派领袖人物的学术角色,有助于我国大学更好地开展学术团队建设,以培养出符合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需求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比较文学领域对学派问题的探讨,提出法国、美国和中国学派得以生存的历史原因,弥补了大多论著中只谈学派而忽略学派形成问题.作者认为,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和学派探讨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中国文本和理论形态与国际学界展开对话、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 ,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回顾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认为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的中国学派力求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倡导平等对话和交流 ,将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发生了重大变迁,社会史在这一时期复兴。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特色、学术传承、学术期刊等方面逐步出现了分化与整合的学派化趋势。"华南学派"深深扎根历史人类学之中,并开始跨区域研究;"华北学派"以北京、南开学术群体为代表,逐渐多元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且团队合作优势明显;"新社会史"派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步扩大在社会史学界的影响力。各学术团体及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中国社会史研究不断分化与整合,这不仅推动着该研究领域不断细化、深化,也推动着该领域的重新定向。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在理论活动的初期(20世纪50-60年代),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致力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基础。70年代后,他逐渐突破了该学派的限制,汲取各派思想精华,并最终于80年代初完成了从认识论向交往理论的转向。“交往行为理论”是一部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百科全书。这一理论随着哈贝马斯的研究仍在不断拓展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中的城市"是"事实城市"和"感觉城市"的结合,在文本中再现城市的过程是一个隐喻化的过程。作为"芝加哥文艺复兴"杰出代表人物,桑德堡在《芝加哥诗集》中通过诗歌折射出了其对芝加哥形象的独特见解:芝加哥是"宽肩膀的城",是未来之城。他高度赞扬芝加哥并对其发展充满信心,坚信芝加哥的命运写在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