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邢海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对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广泛涉猎,对钢笔书法、毛笔书法苦苦钻研,此后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和国画系的学习,更加夯实了他的艺术基础。对书法基本功的潜心钻研,铺就了他迈向书法殿堂的艺术之路,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深厚的造诣让他在书法上取得了令人艳羡的艺术成就。二十余年来,邢海先生一直将书法作为其精神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和爱好,对历代书法大师的作品,都进行了精细入微的临习。他坚持不懈地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颜  相似文献   

2.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相似文献   

3.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结体灵活,书写流畅,用墨平和,颇富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临习行书,首先要选好法帖,根据行书的基本特点,认真进行"通临"、"个临"再到"脱帖练习",从而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不单要写出规范的文字,也要把文字写美。美,是一种感受,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人们将书法的美感首先落实在书体上。如汉晋书论中的各种“势”①。在对书体美的自觉追求中,在“势’冲(即运动中),人们发现了“力”一、“力”的本源“力”为书法艺术生命形式的本源。它被真正的发现和赏悦体现在蔡邕《九势》中: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丽,义为“附着”。书写时起笔藏头、收笔护尾,力就会蕴含其中;下笔用力,肤肉就会附着而生。此条表面上是在阐述技法,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生命感。②“…  相似文献   

5.
清代碑学兴起引发了书法审美和技法的革命,书画家们吸收了金石研究成果的营养,为各种书体注入了新的理念,大大丰富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元素,拓宽了书法发展的空间。本文专就行书这个领域的变革进行研究,通过对碑学审美以及为行书创作带来的新元素进行整理缕析,以便达到窥探碑派行书对于当今书法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关于《郭沫若创作得失论》的对话刘元树问:在一些人对郭沫若这位曾经煊赫一时的人物不以为然的时候,你为什么还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继《沫若诗词选读》、《郭沫若散文的艺术美》之后,又出版了这本《郭沫若创作得失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答:郭沫若是...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练字》篇既是对文章作法理论的论述,又涉及了文章书写具体技巧,在文学艺术史上极为可贵。《练字》篇中述及文字的产生、发展、六书之结构、书体之演变、汉律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保存了我国早期关于文字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探讨、研究古代文字以及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文化作为书法的根基和土壤,其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从古代文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并指导书法实践是可行之路。《文心雕龙·练字》篇及其他相关篇章所涉及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范畴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和意义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天圆地方的古钱币,承载着文明古国的厚重历史,光辉灿烂的中华书法,记录着古老中国的源远流长。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书法家乃至帝王将相及领袖人物,以不同时期的多种书体,书写钱文,使得钱币与书法完美结合,交相辉映,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细细品读,可以在  相似文献   

9.
经"书同文"、"焚书坑儒"之后,楚简书法名亡实存,以其成熟的书写性、丰富的笔法、自觉的审美追求、发后继书体之先声的前瞻性和创新精神,暗中向汉代书法递交了关键一棒。其后经汉代四百多年的发展,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全部创立完毕,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许德平 《中华魂》2021,(3):F0003-F0003
李洪海,天津市武清人,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洪海自幼酷爱书法和篆刻,每日临习碑帖,奠定了厚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师从启功先生,形成内紧外拓、疏密相间、骨势清秀、精美洒脱的书风。其作品曾在《中国画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欧洲时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多次发表。应邀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中国驻外使领馆等单位创作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1.
书法欣赏论     
书法欣赏需要具备书法关学知识、书法史学修养、博览古今书迹的阅读积累,以及书法临习和书法创作的切身体验。要“三观”作品、“五视”作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或情境。要着眼于笔画线条、结体造型、章法布局、墨色运用、署名落款、格调气息、师承创新及文字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右江学者谱     
李汉宁,1966年生,壮族,广西平果县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为广西右江民族师号艺术系书法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美学与高等师范书法教学,五种书体篆、隶、行、草、楷作品均入展过省级以上书法展。近年来在《艺术教育》、《艺术探索》、《中国硬笔书法》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成果有:《书法创作如何表现主题》、《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育对策探析》、《对立统一的审美思想在书法中的运用》、《从“匀”和“变”引导人学生总体认识结体美》、《高等师范…  相似文献   

13.
这天,是江苏省邳州市陈楼果园不寻常的日子——汤晓燕从日本回来了。 汤晓燕是邳州市陈楼果园的一名农家姑娘,今年19岁。童年,她在父亲的引导下,苦心临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名家的碑帖。历经十余春秋,一日不辍,书艺日益长进。之后,晓燕又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苏适先生为师,潜心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以至酷爱成痴。辛勤的耕耘终于迎来了收获。晓燕的作品先后入选《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她被接收为徐州市书协、江苏省书协会员,当代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 1996年11月8日,应日本书道  相似文献   

14.
王罡 《华人时刊》2013,(1):64-65
赏析提要:悲痛交加的心情,艰涩多顿的点线,任情恣意的章法,这幅作品是反映林散之先生情绪变化的代表作。作品先后5次著录。草书是书法中艺术性最强、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种书体,同时也是最能表达书法家心声、风采、神韵的书体。书法家笔下流出来的各种线条,虽然静静地躺在平平的宣纸上,却忠实地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大画家吕凤子说:"凡属不愉快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评价张旭时说:"喜怒窘穷,忧  相似文献   

15.
198 6年 ,笔者在《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 4期 )上发表了第一篇专题研究西夏文书法的学术论文 ,题为《西夏文书法研究初探》一文 ,发表之后 ,被学术界认为是填补了西夏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时也填补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研究的空白。 1987年又发表了《谈西夏文书法与创作》一文 ,入选宁夏社会科学院建院 10周年论文专刊 ,其中有笔者所创作的不同书体的西夏文书法作品。倘若对西夏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也未必见识过西夏文字 ,究其因 ,乃是因为元人在纂修辽、金、宋三史时 ,独未给西夏修一部等量齐观的纪传体专史 ,至于对西夏文的书法艺术更是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6.
汉《石门颂》本名《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汉代摩崖、碑刻中的精品。古今书法家对《石门颂》书法艺术作过大量研究,但对《石门颂》书体产生的根源探究似嫌不足。本文试探讨其与汉代流行的汉简书法书体之间的联系,述一管之见以就教于金石书法界之同好。  相似文献   

17.
书法赋作为艺术赋的一种创作类别,与绘画赋较为接近,但又有着独特的书写意义与价值。赋家对文房四宝的关注及其物态形式的呈现,对各类书体法式的描绘及以句法形容笔法的方式,对书法本事与主题的聚焦,一并完成了这类赋作的类型与体义。而由书事与赋事建构的经典性,与由书法与赋法共通的技艺性,则成就了书法赋的独特意义,并可由此创作延伸到对其艺术批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于一九一七年就已经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诗创作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后起的郭沫若才称得上新诗的奠基者;胡适于一九二0年三月就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众口一词地认为,郭沫若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女神》——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无与  相似文献   

19.
言恭达乃言偃后裔,深厚的学养、人生的历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广敞的艺术胸怀。他的书法根植于甲、金、籀、篆并贯穿于真、楷、隶、行,更运之于大草之中。其书艺不管从风格面貌、气息境界还足笔墨功力都可谓戛然不群,耀眼于当代,农现出“清、拙、厚、大”的审美特征。言恭达先生擅长多种书体,尤其以篆书、隶书和大草功力最深、艺术水平最高。他的篆书不管是甲骨、金文还足小篆,部有自己的面貌和新的突破,将刀划、石凿、浇铸和书写的美学特性,艺术的融入到自己的翰墨之中,既有远古篆书“事神”的神秘、悠远的深邃境界,又有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完美表达,达到了极难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20.
赵之谦书体研究曹建赵之谦以他对书法“内功读书,外功画圈”的本质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大量创作,建立了他以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诸体为主的书法系统。在《汉铙歌三章》题款中,他写道:“(此种篆法)可悟四体书合处。”本文以对他的四体书作的比较研究为手段,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