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社会群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如今,人口流动的大势,不断冲击着"农本"的民族社会关系,亦重构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地缘分布格局的新秩序。本文借助云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演变态势、劳动就业状况、流入地居住与留居意愿情况。据此提出了构建家庭化的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引导高素质人口向边境集聚、以农地权换市民权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两个少数民族村寨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考查。调查结果袁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婚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口流动扩大了民族通婚的地域范围,使传统的婚姻观念与形式受到挑战;也使民族地区离婚率提高,性爱观出现混乱,违法婚姻增多。对此,应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加强婚姻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促进科学、文明、进步婚姻观念与婚姻形式的建立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采取民族学实地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总结归纳城市化进程中的兰州市民族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量化统计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情况,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人口的流入以本区、邻近省份为主;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活动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不仅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议政府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2年至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各民族跨省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各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变化特征具有差异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多有所下降,人力资源禀赋持续升级;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向较为稳定,并且多从所属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地向相邻省份或东部地区省份流动;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整体有所扩大,城-城流动比例明显上升,流动原因呈现经济化态势,流动时间趋于长期化。各民族日趋频繁的跨省人口流动使得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全方位的互嵌更加成为可能。今后应把握机遇,在促进民族团结、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与构建民族全方位互嵌格局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主要有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研究、区域性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以及语言、宗教等与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各民族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方面都在项良性的方向转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基本概貌与变动特点,以服务于民族人口问题研究与民族人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转移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内地城市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型流动人口是主要流动类型,流动方式包括自发的人口流动与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内地有效地扩大了民族交融的内容,整体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但也存在着局部的冲突与摩擦,而城市社会的排斥与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形成混合居住模式则是扩大民族交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市适应问题,对于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缩小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具有极为紧迫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甘肃5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查与深入访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与相应对策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题创新性不足、优秀民族志成果偏少等问题。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该主题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视域,加强田野调查,丰富个案研究,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游走于区域与城乡之间,是有效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人群。以工具-价值理性为分析维度,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实践存在数字鸿沟、管理鸿沟与服务鸿沟等问题,需要构建“坚守初心”、“技术引导”、“关怀主导”以及“整合互动”等行动模式,从思想、技术、服务和制度层面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铸牢实践从“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我国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人口现实,阐述了党和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依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民族工作部门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观念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根本前提。城市民族工怍要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进行相应转变,不仅要将城市民族工怍范围扩大到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强化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政府合作;而且要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拓展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还要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依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聚社区开展工作以及动员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多渠道管理来转变城市民族工作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是,由边疆地区向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由农村和草原牧场向城市流动。尽管目前很难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数做出十分准确的统计,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东部沿海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东部沿海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多于当地世居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三是流动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全国所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东部沿海地区将来在民族关系方面出问题,可能主要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当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许多工作还不够到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升。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问题。我们相信,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研究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专家学者一定会为东部沿海地区民族工作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人口流动,更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城市就业.作者对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就与之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量三分之二,其服务管理工作是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在对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发展趋势、人口分布及其特点、人口结构与就业状况、流动原因与主要特征、市民生活适应性、城市生活的主要诉求等基本现状,现行的相关服务管理政策措施、服务管理网络与信息平台、相关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目前藏族流动人口享受的居民待遇、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等方面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从制定专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政策、完善基础信息采集机制措施、加强针对性机制政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方面,对提升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的机制政策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是新时期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有证据表明,城市各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高融入动机、低融入行为的“弱融入”现象,成为制约其高质量融入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动态嵌入视角构建了“经济-社交-文化”维度的梯度模型,用以揭示城市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基本表征与动态过程,通过对我国东部城市大规模调研分析,实证评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水平。分析表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不足,主要表现为能力融入较为单一、身份融入浮于浅层与情感融入偏好依附。在此基础上,从坚持就业优先、注重社交联动、增进文化认同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与实现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和民族理论为基础, 以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现实为依据, 简明而又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同时论述了党和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依据, 以及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数量超过了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民族成分多但以回、维吾尔和土家族为主,来自全国各地但以西北和鄂西为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薄弱,依然与民族地区经济交往密切,对城市的不适应等特点.过去,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手段简单等问题.采取将少数民族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职责、建立预警机制、与民族地区建立协作平台等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健全服务和管理机制,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建国50多年来,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其发展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不平衡性和民族差异性等特征。研究东北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对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东北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