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三次变革,随着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的形式也在相应变化,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资本主义形式。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相应有过三次较大的调整,即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的转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三次调整表现出在其自身范围内有过两次“部分质变”的情形。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次“部分质变”,使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上,日益强化上层建筑,特别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这是当代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调整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论证了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规律,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运行机制、上层建筑、资本国际化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我们应积极应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新质生产力是继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资本主义阶段以技术表征的传统生产力之后的又一生产力样态。它以突破性和颠覆性技术为支持,实现劳动者智力化、生产资料数智化、生产关系异质化。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第二次跃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前瞻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能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原因在于产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能够将技术这种“精神产品”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融合,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此要推动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考察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需要区分物象化一般与生产关系的物象化、物化一般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需要区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竖立其上的拜物教观念。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指生产关系表现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是指物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作为物就具有的属性。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非常复杂,远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和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能够透彻地说明的。拜物教观念指的是一种把物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的错认,它直接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而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有关。在拜物教观念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混淆了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化、永恒化了。  相似文献   

5.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社会权力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社会权力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非理性的感性力量关系,它起源于自发分工造成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社会权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土地私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资本,资本是社会权力与物质财富的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资本发展的最大界限就是资本本身,从它的界限中会生长出否定资本的种种感性力量,从而导致资本权力的消亡,使有个性的人代替偶然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仅决定着各个社会的更替,同时也支配着各个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变化。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之前,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自身范围内发展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股份公司和私人垄断组织之后而发生的又一次部分质变。正确地认识这一新变化,对于正确认识当代帝国主义的新特点,制定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生产关系的继承性 有生产就要有生产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即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这五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是按先后的次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生产关系在运动中有继承、或连续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抽象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揭示了人的需要与物质生活的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满足需要所特有的消费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资本通过引导和控制工人的需要和消费,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向工人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殖民,由此促进资本生产关系及其合法性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由于资本自身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工人有限的购买力成为资本不可克服的界限。然而,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按照历史辩证法,正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辩证地蕴含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萌芽及其历史性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作为资本主义抽象秩序的延续,数字资本主义既是当代资本关系具体化的展开,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历史性发展的结果。通过数据的商品化与对数字劳动的隐秘剥削,数字资本主义建构了以数据—流量为核心、以平台—算法为技术载体的资本叙事逻辑,塑造了居于不稳定状态的流众无产阶级,并造成了主体在劳动、交往乃至生命维度的异化与失落。为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维度理解数字资本主义下现实物质生产活动的矛盾性,既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看作重要的手段,去加以利用和转化,体现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通性,同时也要求我们现实地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以此释放全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潜能。  相似文献   

10.
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能够以比资本主义快的速度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标志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著作中这样写道:“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是资本逻辑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时,劳动是以机器体系使用为标识的社会劳动,受制资本逻辑,机器体系全面取代工人是“实际从属”特殊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机器体系的社会劳动的价值形式,马克思给予了科学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劳动时间财富尺度”的“自由时间财富尺度”。“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总结和界定。同时,“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也为新的生产力水平下生产关系的新形态提供了支点,此时,马克思劳动理论完成了资本逻辑批判走向劳动逻辑构建。该逻辑建构在非生产劳动统领的共同性生产中得到初步呈现。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两种社会制度曾经长期共存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将长期共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具有两重性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适应和基本不适应有很大的伸缩性 ;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外部条件有重大关系 ;资本主义的彻底灭亡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最后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的新价值源泉,数字资本是参与和支配数字劳动生产的新资本形态。从形式逻辑上看,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革命全方位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态、商品形式、资本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性结果,作为数字资本价值载体的数字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结构。数字资本兼具作为智能化人工化生产要素形态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载体的二重属性,数字资本运动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数字生产和数字流通循环往复的持续运动,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复合叠加的双重运动过程。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数字资本运动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化数字大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数字异化程度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自我毁灭宿命做出了历史性铺垫。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所发生的变化中,尤为引人瞩目且迷惑性最强的就是垄断资产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种种改良主义措施,诸如,通过发行小额股票使股票高度分散化,借“资本民主化”扩大垄断资本主义的实力;推行管理民主化,调节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实施“福利制度”缓如阶级矛盾等等。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所作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生产力,而且其客观效果是使生产力加速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使资本家和工人的共生关系更加稳固。具体地说,在税收、福利政策方面采取的一些…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发生怀疑,一方面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同在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研究中认识上的偏颇有关。人们简单化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无产阶级,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资产阶级,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16.
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孔令仁主持,着重讨论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等问题。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与会学者首先对“近代化”的涵义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和与其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具体地说有三个层次:生产力的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机器生产取代个体手工业生产;生产关系的近代化,即建立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封建生产关系向已建立在近代生产力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转化过程,上层建筑的近代化,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表现在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而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前景所作出的科学预测,那么,列宁和斯大林的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则是基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而作出的理论概括。由于列宁和斯大...  相似文献   

19.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到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历史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低级发展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经过一个改变生产关系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过改变生产关系,可以直接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经过改变生产关系之后,还要经过工业化、信息化等阶段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发达国家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处在资本疯狂扩张时期。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消灭资本;它还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疯狂扩张,直到资本的社会化。资本自己否定了自己,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就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关系复杂、任务繁重的漫长的市场经济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的拓殖运动是指发生于 11-13世纪的大规模移民、拓边行为。它不仅是存在于欧洲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且是当时生产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反过来它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伴以生产关系的逐渐调整。生产力的提高和地域分工的优化,大宗贸易与商业资本主义随之产生。资本增殖的内在需求推动欧洲人走出欧洲去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世纪的拓边也由此突破边界而扩展成为近代的海外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