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科学世界》和《科学时报》等报刊为实现科学的普及,提高国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学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在科学宣传方式上,采取科学歌谣、科学小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辟科学宣传新途径。其科学宣传活动,特别是刊载《科学救国大鼓书》,为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国人科学观念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科学》杂志是由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月创办的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在我国现代史上办刊历史最长。它对我国现代科学的萌芽、成长有着独特的贡献。1915—1950年,《科学》35年共出版32卷。之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科学》杂志先后两度停刊与复刊。这也表明,一份期刊的生存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同时,期刊的发展与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抉择相关,期刊的编辑只有与时俱进,对不同的文化信息与需求进行抉择,塑造出刊物特色,才能使期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资本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涉及到《资本论》的哲学意义、《资本论》中的科学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构成的重要概念,它们互为理解对方的关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理解《资本论》对资本逻辑的全面批判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理论关键点,而资本逻辑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中具有理论原则意义的内在部分,是揭示科学的现代属性和特征的钥匙。对资本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关系的研究,重点是阐述《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科学观,论述《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并从资本逻辑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具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科学》先于《新青年》成为宣传科学的一大重镇,在传播科学知识、影响国人的科学观念、探索科学期刊创建模式、推进科学体制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新青年》,《科学》杂志对科学的提倡和传播更准确、更专业。秉承科学救国的办刊理念,《科学》不仅向国人大力介绍国外最新的科学知识,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科学的本土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反思科学万能的潮流,由此《科学》在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人文关怀也纳入了传播的视野。同时,《科学》同仁展开了对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科学功用的深入讨论。随着社会局势的变更,《科学》逐渐开始提倡科学的社会功能,并明确区分了科学以及由于过分崇信科学所带来的弊病。在此基础上,《科学》致力于向国人介绍科学的真实价值之所在,并对反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1919年,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助手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讲授课,这门课的讲稿在海德格尔德文全集中被命名为《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问题》。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解释学直观,他将这种方法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认识论的新的第一哲学,并将之称为"元科学"。这种元科学的出发点并不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世界观,而是对于人的"知识"或者说理解世界的方式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认为周遭世界体验是比理论性经验更为原初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元科学的哲学就是《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删除了一段论述,其中提到的"历史科学",在基本含义上其实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科学"的接续和推进。两者都是用来规范、指引、守护"自然科学"的,并标明自然科学作为"人的科学"的存在性质。由"自然科学"来想象"历史科学"而构造历史唯物主义,是依照近代哲学原则来规制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中建构了自律性。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阐扬这一自律性责无旁贷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反讽科学”是霍根在《科学的终结》中反复论述的一个主题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实证科学而言的 ,是“思辨的、后经验的”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它根本不是科学。从实证科学的角度看 ,霍根不是一名反科学的尖兵 ,而是一个科学捍卫者。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新文化运动者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异。在《新青年》影响下产生的学生杂志《新潮》即是一例。《新潮》更重视科学的理性和系统性,重在介绍具体的现代学术知识,并强调科学的方法在构建中国新文化中的作用。这种对科学的理解,促使大多数《新潮》成员最终走上学术救国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学院文化之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斯蒂芬·罗思曼(StephenRothman)对还原论的局限的阐释引出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否存在的问题。着重引用和解读了斯蒂芬·罗思曼著的《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一书中的第十章“实验”.以此来重点论证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不可能的。最后是本文作者对“科学的边界问题”的进一步论证与分析.并且指出:没有绝对的、纯粹的科学,只有近似科学。这是人们尽管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密不可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当时科学最高成就的总结与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当作科学来对待。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science of Marxism),才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scientific Marxism)。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探讨了《周易》与三种科学模式的关系。首先,从中医学这一个侧面说明《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不大。其次,指出作为国学经典的《周易》对外来的近代科学无所谓阻碍或促进。最后,认为现代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在现代科学体系里本身就已经存在,反过来从《周易》寻找启示的意义不大。反思《周易》与三者的关系,本文主张,《周易》哲学的"为什么"是本体界的探究,而科学的"怎么样"是现象界的描述,二者各有自己的界限和范围,不应把哲学看做科学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2.
贝尔纳在其代表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认为,在商业和政治影响下,科技成果的不当运用和难以预料后果的科技创新使科学陷入了信任危机,从而阻碍了科技的健康发展,由此他提出公众参与科学、理解接纳科学与调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所涉及的公众参与科学思想虽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更不乏值得后世吸收和借鉴之处,因而研究其思想,对人们认识公众参与科学的意义,探索公众参与科学的合理方式都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习者能动和主动地发展,构建学生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是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科学探究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从更深层次上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发现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解释。从科学解释和科学探究的关系上来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主编的《科学》(7—9)年级教材,在知识体系、内容特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色。教材以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为主要依据,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的原则。本文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为依据,探讨了《科学》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编写精神、用好教材,掌握《科学》新课程的结构特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胡明复长期担任董事、理事、会计以及《科学》月刊编辑,为其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提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肯定科学社会功能等方面,亦不乏精当之见解。  相似文献   

16.
电影《罗生门》隐喻了一个被多重建构的事件。科学观或者说科学的社会形象,也是类似的建构产物。科学观是多样且变化的,其中有三种是深具代表性的,即传统的科学观、"还俗"的科学观,以及公众的混杂的和个人化的科学观。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时代,科学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而这三种科学观之间的张力,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中的一种健康的力量,即在竞争性的解读中达到对科学的更加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理解科学》: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王彩云$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两部天文学内史、外史的著作《中国天文学史》和《天学真原》的对比研究,揭示出科学外史研究和科学内史研究不仅在研究侧重领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视角方面有巨大差别,由此清晰地反映出科学外史研究的在侧重领域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南极科学在人类认识南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南极条约》的出台到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完善,科学始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作为一种协调各国立场的特殊外交手段,促进了《南极条约》的出台。南极科学研究为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咨询和智力支持,也是各国增加在南极大陆存在的重要手段。在南极这片神奇大陆上,南极科学与政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20.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教学理念;探究活动之于科学课堂确实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