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一种自我意识——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自我意识来源于行为模式的共同趋向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凝结为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乃形成文化的民族性。 从垂直方向上看,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念有延续性,具有潜在支配作用,但同时又因时代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使其价值标准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行为模式的变化,形成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文化变迁中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互联网在推动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责任感。网络的普及使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日趋复杂化,民族精神培育的机制、内容、途径及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从网络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困境入手,阐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以佛道思想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将道统、学统、治统、法统联为一体,并通过书籍编刻、书院建设等手段,推动了中华民族形成前期满、汉等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展示了基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表征的节日文化,是展示民族特色、寄托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昭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是各少数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具魅力和个性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恩施州节日文化为个案,探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发现节庆文化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对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进入云南至今已有760年的时间,至今仍保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元朝时期蒙古军队进入云南,并以通海为中心驻军,屯军云南的蒙古族便已开始了汉文化的学习,"崇尚斯文,投戈讲道……"并创建孔庙等。明朝以后迫于生存压力,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接受了儒家文化和融入当地民族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宗教信仰崇拜,进而形成"自我"的边界而区分于"他者",最终产生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在更多的机会中展示出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但就目前总体情况看,相当部分学生文化素养欠缺。究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太少,缺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本文从文化及文化力入手,论述了这样的事实:认同的基础是文化;民族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类文化的不同;不同群体的人们正是从这些文化的不同中感悟自我,认识自己的民族归属。  相似文献   

8.
羌族纪实影像应是“羌村镜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真实而富于诗意的细节,充分、全面地显示了羌民族社会历史变迁和古老文化的传承。因而基于此的研究,也必定能对羌民族灾后文化重建和家园重建提供重要的精神武器——从影视人类学出发,找到这个民族发生、发展的渊源;从地方社会发展看,可以引发强烈的认同感与参与感;而从更大的民族文化传承来考量,则可以推进各项非物质遗产继续向深广推进。  相似文献   

9.
孔子爱好音乐,在其乐教思想中,重视乐教对人的修养提高的作用,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提倡乐教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把握民族文化发展机遇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给民族地区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本研究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和丽江为研究平台,提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民族文化资源本真性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竞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民族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开发、传统民族工艺品引领开发。  相似文献   

11.
把中华传统美德纳入新时期青少年德育范畴 ,符合民族文化发展规律 ,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民族特色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深厚 ,是学校德育的源头活水。传统美德教育在过程中应是全方位、多维度的  相似文献   

12.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对青少年乃至全民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德目体系 ,必须与现代精神相融合 ,要利用和创设一定的人文环境 ,以增强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强化国家认同的理想性动力,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现状和国际环境,我们还需要从四个方面强化国家认同,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认同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梦为民族文化认同注入了鲜活内容和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正能量。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深刻性、深远性和久远性。推动中国梦,就必须在民族文化认同上下工夫,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并不断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追溯了民族认同的源起,详细解析了"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概念,提出了认同过程的逻辑假设,即从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到中华民族整体认同,阐述了民族认同的条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探讨了民族认同及其教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这对当前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直接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的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共青团要想稳住阵脚,继续充当好服务青少年的排头兵,必须根据青少年的新特点和网络的特性,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17.
乡土想像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它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洞察到其中的弊端,进而又对现代性和民族性进行了反思,乡土想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与犹疑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戏剧、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是与湘西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从横向维度看,这些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纵向维度看,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为此,湘西民族民间音乐可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19.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指引。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出发,结合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与传播互动,对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展开分析; 从理论探源和现实语境的双重维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指向,继而探讨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生逻辑与互动关系; 同时深度剖析各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传播心理,从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力,探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生共契、辩证互动关系,基于“整合、共情、重塑”的发展思维,从知识再造、情感融合和行为自觉3个方面发挥民族成员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激发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性发展,发挥媒介与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中介性,同时能包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独特性,实现文化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协调中间力量、激发各成员的人际互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