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曾是一门显学。研究者的目光总能经由文学聚焦现实问题,故而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思想呼应。进入90年代后,由于社会的分化与价值多元取向,现代文学研究开始显得"相对平静,甚至给人以沉寂感"~①。现代文学研究在日益学术化的同时,思想的分量却在逐步退减。学术突显,思想淡出,虽是大趋势,但依然不乏一批在学术理性中坚守人文情怀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现实体验与文学感受融为一体,以新的方  相似文献   

2.
重返当代文学话语实践的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我以为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李扬曾经从知识谱系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学科互动的历史,我很赞同他的相关观点.我觉得,"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互相"改写"的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代文学"改写了"现代文学",而在80年代以后,则是"现代文学"在改写着"当代文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不断互相改写的历史,我认为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在很长时期内是处于非学术状态的,并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准备.对于"当代文学"而言,如何推进学科话语的成熟这一问题应该在争议中"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3.
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学社团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文学社团研究的多样性,而且开拓了文学社团研究的新领域。李光荣、宣淑君所著的《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以西南联大文学社团为研究对象,在治学精神、学术追求、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上给予同行研究者以启示,推动了学界在文学社团研究方面的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 ,史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对五四新文学的接受和回应到现在 ,在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情状的不断分析中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思想都呈现出不断深化的态势 ,由具体的文学史研究而透视此间学术思想的演进 ,各种学术范型的变换 ,有益于引导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健康、迅速、深入地开展 ,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学术史的梳理显示,目前我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仍呈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面临一些瓶颈:一是来自"法律与文学"运动自身的内部矛盾,二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准备和学术态度所致.研究者在理论素养和学术态度上的调整,将有助于突破"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7.
三十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了"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的道路.五四文学研究是起点也是重镇;由此为基地拓展开去,纵横求索,以新文学史观与新框架在80年代致力于多种形态文学史的书写与重构;进入90年代重在建构文学流派理论、文学研究思维学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学,试图把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新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规范.探索有得有失、有喜有忧,丰富并延续了我的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集中了庞大的队伍而感到空前的“拥挤”,研究对象的不断深化又给后来者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虽然导致部分研究者的迷茫与困惑,但更激起他们的超越意识。因而将现代文学研究引向所谓纯文学研究,摆脱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以探寻文学的美学意义,即回归文学本体并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左翼与新月 ,为 2 0世纪 30年代的两大重要文学流派 ,一为激进主义的代表 ,一为自由主义的代表 ,在一般研究者眼里颇有水火不容之势。大凡研究左翼的人 ,往往对新月派的作家作品不屑一顾 ,抱有偏见 ;而偏爱新月派作家者 ,又往往以左翼文学缺乏创作实绩为由来否定其研究价值。《砖瓦的碎影 :中国现代文学论》是黄昌勇继《王实味传》后出版的又一部学术力作 ,其吸引人处正在于能够不囿于成见 ,兼容左翼文学和新月派两方面的研究 ,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学思潮交相辉映 ,在文本中形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学阐释空间。左翼文学的研究是作者一贯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自省与批判意识、人性关怀、理性思维是清华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开放的校园氛围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中,“形象谱系”与“知识谱系”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思路最多。“形象谱系”研究形成了建构形象谱系、分析谱系构成、挖掘形象谱系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研究思路。“知识谱系”研究则形成了考证影响谱系、挖掘精神传统、审视知识依据等研究思路。这些研究,既可以深入认识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根源,又可以在广阔纵深的谱系视野中揭示谱系传承中的时代变异和个人创造,获得独到的学术洞见。面对后现代谱系学的质疑和解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融会两种谱系学的努力。这种融会,大都以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将后现代谱系学引为审视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思潮流派期刊研究、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现代诗歌研究、现代文论与批评研究、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文学史的编写等六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作出总的综合论述,认为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成果丰富,成绩斐然,不少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重大性。  相似文献   

13.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里,我以科研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领域中进行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方法论"热对我的影响最大.从这以后,新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起伏更替,促使我以"现代性"为中心,以较为明晰的"问题意识"对我从事的学术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较之过去获得了较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话语先后发生了"文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参与了这两次转向,并引起对自身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以至学科性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5.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辈、同辈、后辈的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对我的论著、作品,进行热情的评论、分析,至感。  相似文献   

16.
文学转型问题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范型性问题。就文学转型问题进行现代性视角的追问,可辨认出其"祛魅"与"复魅"的双重变奏这一现代性踪迹。这一现代性踪迹又在"文学终结"这一命题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而穿越祛魅则是"文学转型如何可能"的学理性回答。  相似文献   

17.
1928—1937年北平的大学教育不同于南京政府的实用教育方针,力主文理皆通的通才教育。在文学院系内部,清华大学首先将登场不久的新文学引入大学讲堂,昭示了北平大学的一种文学研究观念和文学教育态度。不避文理、不薄古今、中外并蓄、侧重实感的教育实践,既影响了教师、学者作家的教育和文学观念,也使卞之琳、林庚、王佐良等学生作家在初试写作之时即显现出了鲜明的学院品格。深入考察文化古城时期北平大学的文学教育观念,不仅可以深化对当时北平文坛之了解,对时下大学的文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制度是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体制,它制约、规定着文学的意义和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中,新式教育、大众传媒和都市空间为现代文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推动了现代作家的职业化和文学传播的大众化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思想,开启了作为学科的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文论发展史看,它既是对当时文学领域形式主义方法的反拨,又是对法国本土实证主义学术传统的承继和借鉴。这一独特路径,使得在文学研究对象、文学性与社会性、读者创造性接受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同时,实证主义传统固有的局限性,也约束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