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文章选取<敦煌变文>中与"手"的动作有关且表示"采拾"义的六个动词,并把该类动词及其在其他五部相关作品中的用法作比较,得出如下结论早期词义负担过重的或口语化程度低的词最终要被其他的同义词部分或完全替代.  相似文献   

2.
"浸假"始见于<庄子>,辞书对其用法所作解释颇为分歧.本文对此进行讨论,指出<庄>书中的"浸假"原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其中"浸"为副词,表逐渐义;"假"为动词,表假借义.文章对"浸假"凝固成词表逐渐义的原因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到<伍子胥变文>,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兼及其他文献,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择取其中表"抚擦"义的十个动词,运用穷尽式统计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的词汇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择取《敦煌变文》中表“持握”义的九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持”逐渐被“拿”替换;二、“扶”的使用频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中汉语的特殊句型"把"字句和"将"字句共有三种用法用为动词;用为动词向介词的过渡;用为介词.  相似文献   

8.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9.
"为"、"试"作动词前缀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中论及"为"、"试"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为"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试"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为"、"试"视为前缀.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顶峰.通过对<红楼梦>中 "被"字句的句法结构、使用频率、运用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展示<红楼梦>中"被"字句总体特征,并得出"被"字句的应用特点.一是主语+被+宾语+动词;二是主语+被+动词;三是主语+被、为+宾语+所+动词;四是主语+叫、让+宾语(+给)+动词;五是"被+动词+之+名词"组成名词短语做主语.  相似文献   

11.
象声词是汉语词库中独具魅力的一类词。从《诗经》到《元曲》,无论在构成方式上,还是在语法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异,但是这些变异没有改变象声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语"应是:由词构成,结构相对固定,形式比较短小,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警示性的现成话。所以"语汇"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部分名人名言(格言)。词,自由短语,表示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科学术语的固定短语和修辞中的辞格不应是"语"。另外还要注意把成词语素构成的具有比喻义的词排除在"语"之外。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谐译词"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汉语中涌现出一大批谐译词反映时代的变化。其中有不少谐译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最后竟成了基本词汇。谐译词虽是音译词 ,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 ,这增加了它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说"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是当代粤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构成的词语极具方言特色,在粤语区书面语和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爆”在当代使用情况的跟踪考察,结合广州方言文献资料进行参证分析,结果表明:“爆”的意义和用法在当代广州方言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构成的方言新词语有些还进入了普通话的词汇系统,表现出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可以出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其中词汇模因是最活跃的因素。本文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晒 X"族新词词汇模因的形成过程、语用特征、传承规律及原因,以期为新词语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儿化韵”与昆明方言“儿化韵”的差异表现为间变各有不同特点。昆明方言“儿化韵”音变最终只有主要元音“e”在变,其他主要元音不变。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斯诺进入苏区后,"红色"在其个人词库中的语义内涵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一点直接反映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红色中国"形象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上。对这一个案的研究,将充分展现"前理解"和词汇语义弹性在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就是说”能够充当话语标记,行使解释说明功能、话语组织功能、停顿填充功能.“就是说”词汇化过程分析表明,话语标记功能有发展演变关系,从最初的连词/副词和动词组合,到成为解释说明的话语标记、话语组织功能的话语标记、停顿填充功能的话语标记,成为一个词汇化程度较高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并直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上。本文从人性本质、价值观念、择友态度、人格观、词汇构成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对“自我(self)”的不同认识,并由此看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期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考察整个中国传统文学史,即可发现其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盛大的发展,而到某一时期,其发展停滞,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据此如果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转变为"近代"的时期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这时不但在文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开始变化.这变化从安史之乱开始发动,发动这变化的是当时中国周边异族的影响与压力.又南宋的新儒学也有反文学反文化的倾向,结果支持这种中国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