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9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社交焦虑青少年的深度访谈,从个体生活经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社交焦虑及其重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访谈发现羞耻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低自尊水平、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用。本研究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认识从个体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为研究羞耻感、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社交焦虑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影响作用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农村在地域和政治空间上的特殊意义,兼具时空特征的"农村青年"成为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家庭关系变革、社会语境变迁的一个缩微群体。伴随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女性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普及,因结婚生育而在农村选择非正式就业的年轻妈妈群体,选择以社交微商的形式参与劳动就业,增加家庭收入。通过网络民族志、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试图探索一个研究该群体的理论框架:由于这个群体同时具备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农村女性,母亲角色等多重特点,通过其使用社交媒体参与劳动的实践过程,建立起一个以个体劳动为中心的家庭场域、虚拟社交场域、社会现实场域的三重场域,这背后涉及的赋权机制与认同机制研究,或将成为洞察新时期青年农民群体信息交往、社会资本、经济实践的一个切口。  相似文献   

3.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研究过于关注虚拟网络空间层面的媒介传输与青年数字群体,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情感性和价值性空间及独居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及影响。以广东地区城乡接合部独居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课题组对广州、茂名、清远等市区进行实地田野调研,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智能手机作为媒介如何展现情感空间、意义空间和价值空间三个空间的流动与传输。独居的老年群体与智能媒介所建构的流动关系凸显智能时代下空间实践的表征与内在机理,并影响着独居老年群体情感空间、意义空间与价值空间系统的建构与维持。  相似文献   

4.
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是社交焦虑的高发群体,具备焦虑易感性的大学生基于自身的早期经验和生活环境,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构成具有特征性的消极的认知-行为模型。运用认知行为团体治疗(CBGT)于社交焦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通过以群体力量挑战歪曲的认知,营造一个真实可控的环境进行暴露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高校3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交往焦虑量表》(IAS)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交焦虑,并且社交焦虑的程度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为严重;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学生自己感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有影响。但是,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学生的来源则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催生了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确立了用户的主体地位。掌握用户对于媒体的使用动机、选择理由及满意程度,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资本。为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分析法具体探究青年群体对新闻媒介的接触状况,及使用动机满足程度与媒介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用户对非官方新闻媒介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以新闻微博与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对象,媒介接触会影响新闻媒体对用户动机的满足程度和用户对新闻媒体的媒介满意程度;媒介使用动机的满足程度与媒介满意度间存在正向相关。为提升用户对新闻媒介的满意度,实现用户依赖与忠诚,必须在信息动机上强化内容定制,在便利动机上完善信息分聚,在娱乐动机上重视用户创造,在社交动机上追求社交化、本地化与移动化的有机整合,进而塑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相似文献   

7.
就社交媒体对新闻生产构成何种影响而言,研究多集中在内容选择、模式转换与理念重塑等方面,对社交媒体引起信息需求变化及其隐喻的交往关系转变却较少关注,信息交往关系变化恰恰是社交媒体产生的主要影响。因为,新闻不仅是内容呈现,更是信息交往关系的具象化体现,蕴含着不同媒介形式下信息主体间的关系互动模式。“后真相”作为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现象的典型体现,本质上是信息交往关系变化的彰显,对该问题的探讨需要回到这个现实语境。 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政府是电子政府2.0的代表形式。现实的公共行政运作证明了社交媒体政府的诸多优势,但社交媒体政府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根据“Y市模式”这一典型的社交媒体政府,基于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分析了影响社交媒体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政府的兴起与发展取决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同驱动,并受制于社交媒体政府目标与行政体系融合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交媒体政府的运作效能亦同其所嵌入的组织结构复杂性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应运用系统化的策略进一步推进政府数字转型。此外,鉴于“Y市模式”的实践,文章也探讨了我国社交媒体政府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女性育儿博主是自媒体从业者中较为特殊的网络群体之一。作为母亲,她们是家庭中的成员,受到家庭情境的影响;作为博主,她们又从属于社交平台、社会更大的结构层面,也要经受网民的凝视。正是个人、家庭、平台行动者等多重影响力量,使得女性育儿博主的身份不断趋于复杂。通过对9位女性育儿博主的深度访谈,发现女性育儿博主的从业动因,主要是母职实践与职业转变的勾连,以及公共平台与私人领域的联动;女性育儿博主的内容呈现,主要围绕提供情绪价值、输出功能价值、形成网络社群;女性育儿博主还经历着身份焦虑和结构压力。女性育儿博主呈现母职的转化和异化,推动着自媒体平台上的性别话语表达,还推动了女性公共话语表达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318名中专生进行调查和测试,旨在探讨中专生群体的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专生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城镇中专生;中专生解决问题和求助这两种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则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中专生解决问题、退避、自责这三种应对方式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是目前实现内容病毒式传播效果的最佳平台,而用户的分享行为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及对大学生的观察访谈后得知:用户印象管理、个体价值认同与构建、社交关系维护、群体荣誉及群体认同等内在动机,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内容分享的核心动机。而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的介入,反而可能会对用户的内在动机造成干扰,形成驱逐效应。文章由此提出驱动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动机的营销策略:提升用户参与感、构建优质社群以及重视情感链接。以此来提升对于用户个人价值、印象管理、社交成本、情感链接等要素的关注。同时要将不同动机的驱动策略组合运用,才能提升用户的分享意愿,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受乌卡时代常态化、消费行为媒介化、Z世代自我价值内省化等因素影响,Z世代青年群体正在尝试反消费主义的种种实践。通过对豆瓣反消费主义社群成员的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发现:Z世代青年群体正在通过去“商品拜物教”、消费流程再定义、消费习惯重塑,回归商品使用价值;以Z世代为主体的豆瓣反消费主义社群成员拒绝符号消费与炫耀性消费,消费观念回归自我本真需求,这一现象映射出消费者彰显自身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3.
张健  许佳佳 《国际公关》2022,(4):128-130
微屏社交指的是儿童使用电话手表与同伴打电话或者使用内置的社交软件与同伴交流的活动.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考察儿童现实的同伴关系网络与基于微屏社交形成的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后者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整体网上,现实同伴关系网的质量要高于微屏社交关系网.在个体网上,成员在现实同伴关系中的优势有利于在微屏社交中获取优势...  相似文献   

14.
微信为大学生提供社交便利,也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为探讨微信社交依赖和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从场内社交焦虑和场外社交焦虑两个维度衡量大学生社交焦虑,从社交效能感、社交负功能认知和社交依赖行为衡量微信社交依赖.以首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运用SPSS 16.0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清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微信社交依赖和期待型社交焦虑、比较型社交焦虑、发展型社交焦虑呈正相关;微信社交依赖通过影响场域内社交焦虑,进而影响场域外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5.
社交焦虑、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社交焦虑问卷(I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因素之一,引导大学生采用“合理化”、“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遇到问题时注意避免自责,将有利于降低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6.
因社交网络平台不断发展,互助游以线上沟通旅游信息与线下互助参与旅游活动为主要方式为青年群体所接受.但互助游行为意向的相关研究薄弱,故论文针对青年群体的自身特点构建互助游行为意向的DTPB模型,通过研究动机、规范信念、信息接受、风险感知和过去经验对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潜变量的影响,最终确定各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力,得出互助游行为意向产生的关键因素,对互助游发展提出建议,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成人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为建立SAD的成人依恋心理表征模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成人依恋先占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是正常组的4.48倍,而拒绝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是正常组的4.76倍,恐惧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是正常组的66.67倍。成人依恋类型是SAD发病的核心因素,就像一个桥梁,其他因子是围绕着成人依恋不同的类型表现而起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无障碍传播"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倡导残疾人(身心残障者)在物质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等生活环境中达到与社会主流人群一样的生活"无障碍"。采用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河南省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做出贡献。研究发现,手机社交媒体虽已深度进入视障碍者的生活,但无障碍技术以及视障碍者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以缓慢的速度过渡至Web 3.0时代;Web 3.0时代较以往缩小了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相似文献   

19.
黄梵 《国际公关》2023,(15):80-82
<正>在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调动用户的主动传播实现优化升级。在为中国故事赋能传播动力的多种手段中,社交货币因其与信息分享直接相关而彰显出独特价值。社交货币:赋能互动的新型数字资产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活跃互动的背景下,电子口碑被概念化为人们在社交循环中彼此拥有的社交货币。虽不等同于法定货币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但在互联网“冲浪”的时代,社交货币是用户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没有它便很难融入流行事物的大潮之中。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属于社交媒体经济学中的概念,其核心是分享。社交货币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看来可以用于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推陈出新,企业面临的媒体生态随之嬗变,媒体治理研究亟待审视。基于此,以运气薪酬为切入点,利用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治理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传统媒体会正向影响高管运气薪酬,社交媒体则会负向影响高管运气薪酬。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信息质量越低、市场垄断越严重以及投资者关注越少的公司,社交媒体的治理效应越强;当公司被媒体深入报道、被原创类媒体报道以及被高影响力媒体报道时,社交媒体的治理效应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抑制高管运气薪酬更多是高管机会主义的结果,社交媒体更强的信息挖掘能力使其能够抑制高管薪酬中的运气薪酬并提高高管的能力薪酬。因此,为发挥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治理作用,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更好地发挥媒体对高管激励的作用;企业应重视媒体的影响,完善公司治理并塑造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