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塞翁失马》质疑冯振广《淮南子》第十八卷《人间训》中有一段故事,名叫《塞翁失马》,原文如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焉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从皆贺之。其父日;‘此何不遽为福乎?’家富良马,其...  相似文献   

2.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3.
读诗偶记     
一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戏之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作色曰:“宁不闻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耶?”菊之为物,枯而不凋,故前人咏菊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之句也。然则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为妄乎?曰,否!落英一般作落花解,在此则异,盖谓花之始放也。落训始,早见《尔雅·释诂》。菊之嫩者可佐餐,老而萎者只宜作药用耳。清人龚景瀚《离骚笺》引吴斗南曰:“落英者,谓始华之时。”义益明确。故荊公终不当援此自解。二往读荆公诗,“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其上更有“野人休诵北山移”之句,窃疑荆公出山,有人横加嘲讽,  相似文献   

4.
彭泽东篱菊,岂为信口黄,几番风雨洗,万户沁余香。余人难自三年自然(灾害)始,闻有“万言书”不可见,可见标之为右者一罪耳。疑为退火故,至颁谢农分粮书,讳不言他,知不论事矣。既读要害文,令以是非白,曰:“公婆有理”而为妯娌笑,复见录于档案,噫,公其鳏乎?奈何更凌天下人?出大棚,作是图记事也。父子画展谒优孟海瑞之沪上,感斯人之早逝,加题一额,是图后流海外,不复见矣,今补画之,贤者有云,史之败者,如斯乎?(注:“不见历史是胜利者,果然,后世必不蹈覆忆钱夫子语大意)世上几多开山戏,每到收场总伤怀。念奴娇,…  相似文献   

5.
茹、(饣甫)、饮、啜都是吃。《方言》第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王逸注引五臣云:“(饣甫),食也。啜,饮也。”《广雅·释诂二下》:“啜,食也,”  相似文献   

6.
索藑茅以莛■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相似文献   

7.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起怀王左徒。博闻志,明于治乱,邢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通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今,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通解]《屈原列传》:《史记》列传第二十四为屈原和贸谊的合传。本篇以宋庆元黄善夫刻本为底本,对其中讹误之处则参其他本子改正。楚之同姓: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他》说:“…  相似文献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论语》全书,篇章之间并无逻辑体系,仅为“论纂”而已。但首章“学而”,义旨深远,实可统领全书,又似并非偶然的安排。孔子一生,为人为学的总精神,便可以此三句概括:好学内省,自强不息,物我一体,知命不忧。人生便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基点,也是它所以能绵历久远的根基。而人生责任的完成,必自学始。这从认识上看,因为“人非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再从人生态度上看,好学向上,奋发不懈,正是天地间生…  相似文献   

9.
孔见 《中华魂》2014,(21):61-61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义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写照,后人也从这里引伸出士大夫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为人准则,唤起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们忧以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通解]女媭:王逸《章句》注说:“女媭(X(?))、屈原姊也.”许慎《说文》:“媭,女字也.贾侍中(逵)说,楚人谓姊为媭.”可从.按《诗经正义》引《周易》郑玄注:“屈原之妹名女媭.”周拱辰《离骚拾细》说:“媭,乃女巫之称.”汪瑗《楚辞集解》说:“媭者,贱妾之称.”陈远新《屈子说志》说:媭,侍女也.”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女媭为“女伴.”以上诸说皆可参考,而可疑.首先应肯定《离骚》是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三)张觉诸:“诸”原是“之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词组的性质。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滕文公下》)很明显,“傅诸”即“傅...  相似文献   

12.
注释杂记     
清戴震有几句话是很著名的:“经之至老,道也;所以明道,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由文字以通手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造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然而他在《毛诗补传序》中又反过来说:“余私调《诗》之词不可知矣,得其志则可以通乎其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批评说:“戴氏能分见两边,特以未通观一体,遂致自语相违。”“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初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  相似文献   

13.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14.
研究《楚辞》,以《九歌》最多异说。《九歌》是南楚古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第一手绝好材料。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  相似文献   

15.
商鞅之死     
几部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均谓商勒被“车裂而死”。《辞海》也载:南斯在“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因此,商故死于车裂一说广为流传。然证之以原始资料,可知此说不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缺,放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河秦国。”同书《商君列传》谓:惠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哈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印而破槐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口:‘“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人魏,…  相似文献   

16.
朱正 《社区》2009,(8):9-10
一个作者写书,要写什么样的书呢?顾炎武的说法是:“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见《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接着,他举了实例:“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其实他自己的这部《日知录》,也就是他“以一生精力成之”的“后世不可无之书”。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8.
读完七十九首鲁迅诗歌,不难看出它们与楚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查对了一下,六十八首旧体诗中,就有十七首(占四分之一)直接使用了楚辞的词语(见附录).另外,有几首诗的形式完全是“骚体”,如《祭书神文》、《战哉歌》、《哈哈爱兮歌三首》.有几首则通篇运用楚骚的形象和词句,如《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等.还有的诗虽未直接运用其词语,但那诗意却显然由楚辞点化而来.如《哀范君三章》中的“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大圜犹茗芋,微醉自沉沦”.联系范爱农的遭遇和他生前给鲁迅先生的信:“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我们不禁想到《渔父》中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闾大夫的身影,好象伴随着范爱农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论遗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遗民张立伟“遗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指亡国之民,二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本文只论后者,即论隐逸的一个特殊类型。一、追问义在哪里历史上最早又最著名的遗民是司马迁记载的伯夷:(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于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  相似文献   

20.
宋陈骙《文则》指出:“文有交错之体若缠纠然,主在析理,理尽而已,……《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也者。’又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明祝允明在《罪知录》里说:“文体既立,其状自殊。”他列举了十四种类型。其中,有萦纡缠乱,反复钩连者,指的就是这种交错之体。 这种文字,“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散,彼因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大方处求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这种交错之体,《庄子》用得最多最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