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新疆 ,传入内地是在西汉。唐代以前 ,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发展缓慢 ,直到唐代 ,才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 ,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和技术  相似文献   

2.
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初传入内地的葡萄酿酒术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 ,唐代除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外 ,继承曲而来的传统葡萄酿酒术得到了发展 ,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加曲葡萄酒 ,特别是红曲葡萄酒 ,唐西州出现了葡萄蒸馏酒 ,是宋以后内地粮食蒸馏酒术的滥觞 ,冷热处理和降酸措施也在葡萄酿酒中得到了运用 ,而葡萄酿酒原料种类和范围也有较大扩展。唐代葡萄酿酒术的进步 ,使其处于同期果酒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古代新疆的葡萄种植与酿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依据佉卢文书、吐鲁番文书,结合其它文献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及东南缘、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与酿造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从汉代开始,新疆种植葡萄、饮用葡萄酒渐成习俗,酿酒及贮酒的技术已有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葡萄酒的起源问题上,中国是除了西亚之外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地区。中国本土上自远古时期就有原生葡萄存在。湖南玉蟾岩、河南舞阳贾湖、浙江庄桥坟、山东日照两城镇等地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葡萄种子,河南舞阳贾湖和山东日照两城镇甚至发现了用葡萄作原料的酒。商代,中国仍有酿造果酒的传统,周穆王西征以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中西交通日趋频繁,西亚的欧洲种葡萄传入中原。  相似文献   

5.
古代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往来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往来至迟发生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最早的辽东半岛文化向胶东半岛微弱的输出,转变为距今6000年以降的胶东半岛文化向辽东半岛的输出,胶东半岛文化最终取代了辽东半岛的土著文化。汉武帝时期郡县制在辽东真正确立以后,地近胶东半岛的辽东半岛地区最早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从而使辽东半岛经济、文化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两汉之际和东汉后期,儒家等思想和文化在辽东半岛得以进一步传播,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唐代葡萄种植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 ,尤其是中唐 ,葡萄种植分布区域得到了极大扩展。本文粗略地揭示出唐代葡萄栽培于全国十道中的九道 ,分布于西域、西北、北方、关中、河东、河朔、西南、江南 ,还有吐蕃、南诏等广大地区 ,展示出葡萄种植的广泛性及由西向东 ,由北向南 ,由两京地区向周围地区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小康生活》2005,(1):5-5
据悉,目前,在国外市场上8O%的鲜食葡萄为大粒无籽葡萄。其价格大大高于有籽葡萄,品种主要有克里森秋日皇后、红宝石、火焰超级无籽等。专家认为,大力发展耐贮运的大粒无籽葡萄种植,将是鲜食葡萄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山区的气候干旱是学术界讨论气候变化的热点,该区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适应气候干旱时采取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地处东喜马拉雅山区的云南梅里藏区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干旱,藏族妇女在浇水灌溉劳作中积累的水传统知识为当地藏民种植葡萄适应气候干旱提供了新动力,加速了藏民的生计和社会转型。文章在对德钦县斯农、明永、布村等藏族村落田野研究基础上,讨论当地藏民水传统知识在适应气候干旱及其对葡萄种植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指出葡萄种植建立在藏民性别化的水传统知识基础上并带来了新的性别分工。梅里藏区藏民的研究案例强调气候变化作为一种环境力量,重塑了藏民的新生计经济作物种植及其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0.
瑞士的葡萄种植业至少已有千年历史,葡萄种植业在瑞士农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在瑞士南部,从日内瓦沿莱蒙湖北岸向东延伸,直到阿尔卑斯山脉腹地,农民多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为业。一个周末,记者前往日内瓦东部的费什村,采访当地小有名气的葡萄园主和葡萄酒生产商巴库先生。巴库善于经营,从父亲手中继承的家庭式酿酒厂已有相当规模。他介绍说:“我父亲当时每年只能生产2万瓶葡萄酒,顾客也都是零散买主。而如今,我们一年可生产15万瓶和平鸽牌葡萄酒,品种有十几个,年收入超过10万瑞郎(1美元约合1.28瑞郎),顾客中也不乏酒店和企业等大户。我们平…  相似文献   

11.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的沿海先民创造出并不逊色与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囊括东海、南海在内的完善的环西太平洋海洋文化圈。但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并未延续,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边缘化于世界海洋时代之外。新时期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成为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多角度探析古代中国海洋性丧失的原因,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动因做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言文化曾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产生过重要影响。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典籍,也从各种渠道传入这些国家,而以宋代以后为著。宋集传至域外后,又多经翻刻,而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原集在中土散失,仅靠朝鲜本或和刻本传世的,也不在少数。此外,由域外士人编纂和撰写的各种宋人诗文的选本、注本和诗话以及文集、史传、笔记等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因地缘上的临近,中国与东南亚交往密切,在此过程中,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海洋文化在双方的沟通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农耕性、和平性和内向性为特征的中国南海传统海洋文化对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以中国南海传统海洋文化为视角,从其形成、特征和内容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田会是中国古代农村民间的一种互助性合作组织。它至少在清末浙东地区较为普遍地存在。在祀田、义田以外,会田又是另一种新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跨家族的村民之间的经济互助组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东亚区域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政治、经济重心日益东移,由此促成南疆、南海战略地位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南疆、南海史地文化的研究,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正德琼台志》是现今保存完善的最早的一部海南方志著作,在这部志书文献中,客观、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明代海南的自然地理资料和历史人文资料,堪称“一方之全史”,通过对《正德琼台志》史料价值的分析,可以发现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从地方志研究入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化,立足于"天"与"人"及其关系,从对"天"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分别设定了它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8.
湘西文化源流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之地, 文化呈多元一体之格局。湘西文化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 以巴文化为干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城市变化是这种深刻变化的一个集中表现。城市修建和扩建是古代社会经常进行的国家工程。从唐初到北宋初以都城为主的中心城市修建扩建的阶段性,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东南移过程中城市建造的对应,南北地区城市的不同特点,以及当时人透漏出的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有关城市发展的新信息等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城市历史发展和演变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